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王晓燕
漳州市长泰区古农农场中心小学 福建 漳州 3639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授课方式,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其音乐情感体验,使其可以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正面的态度,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根据当前音乐教育现状合理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其次分析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最后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前言: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过程中,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而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不能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也没有了解新课标给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采用的是比较传统和简单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去倾听歌曲,然后把相关的音乐鉴赏技巧传授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僵硬而死板,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教师忽略了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始终将自己放在课堂和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1]。
二、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把音乐美学放在核心地位,把兴趣爱好作为驱动力,把所有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培养,提倡多学科融合教学,弘扬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这不仅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现阶段对学生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将多元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实行适应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改变我国音乐教育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可以真正领略音乐美学,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让他们有良好的体验,可以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音乐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体验,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压抑,更好地提升音乐素养[2]。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趣味化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化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思维活跃,抵触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无法提起兴趣。相比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学生更愿意接受趣味性的形式。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音乐教学时可以采取趣味性游戏形式,把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添加一些音乐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跳房子”游戏引入到竖笛教学中。在“跳房子”的游戏中,将不同音符放在相应的方格内,请每位学生将相应的音调吹奏出来,然后移至下一格。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声音进入相应的方格之内。教师还可以变换一下节奏,先慢后快,先快后慢,让游戏学习更有趣味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改善教育效果,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的进一步开展[3]。
(二)巧用激励赏识满足成就感
无论在哪个阶段,赏识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主动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激励赏识教育方法进行有效运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对其学习态度、创造力、音乐知觉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考量,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肯定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让学生可以在正面引导之下更加主动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拍摄下来,然后发布到网络平台、校园网站和微信平台上,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表演式教学优化学习感受
同样的音乐,在不同学生的耳中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所以,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引导,通过表演式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音乐美学,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表演有利于音乐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完成三分钟随机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通过酝酿感情、分角色表演等方式强化音乐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情感表达。与此同时,音乐学科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演唱、表演和艺术展示等能力,对学生的表演潜能进行挖掘,从而进一步发展其音乐素养。这也就意味着,采用表演式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标的需要,对于学生音乐审美水平、音乐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以往的授课方式,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其音乐情感体验,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趣味化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激励赏识满足成就感、表演式教学优化学习感受,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操作策略——以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1课《童年》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5,(08):54-56.
[2] 谢晨露,桑国元.为未来而教——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音乐,2025,(02):195-208.
[3]张媛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单元模块课程开发——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5,41(02):82-88.
本文系漳州市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立项批准号ZJKTY2304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