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聂永强 杨广

安徽省阜阳市 颍上技工学校 2362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通过分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本文揭示了隐性德育资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挖掘体育精神、强化团队合作、培养规则意识等具体策略,并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有效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性德育资源;德育元素;全面发展

引言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往往被视为单纯的身体锻炼和技能培养过程,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实际上,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本文将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其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希望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是指那些在体育活动中潜在地、不直接显露地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要素‌。这些资源并非明确列于教学计划之中,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并通过学生的参与逐步体悟。隐性德育资源在日常体育教学的点滴中自然融入,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而且一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领悟到了某种道德真谛,这种影响便如同种子般深植于他们的心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些道德种子会不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1]

二、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挖掘体育精神中的德育元素‌

‌1.拼搏精神

比赛活动是培育学生拼搏意识的重要平台。以某校运动会中的长跑比赛为例,随着发令枪响,学生们迅速启动,全力奔跑。在比赛的后半程,一名学生体力逐渐透支,速度明显下降,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坚持前行,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毅力。观众的加油声、队友的鼓励,都为他提供了坚持下去的力量。最终,他成功跨过终点线,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这不仅是对他体育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精神的赞扬。这样的场景,深刻地展现了体育精神中的拼搏元素。它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自我、取得突破。

2.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项目,则是强化团队协作、促进成员间相互支持与配合的绝佳途径。以篮球赛为例,在激烈的对抗中,团队成员间不仅需要精湛的球技,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默契的配合。一次成功的进攻,往往源自于后卫精准的传球、前锋灵活的跑位以及中锋有力的掩护。在比赛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当一名队员持球突破受阻时,队友及时上前接应,通过巧妙的传球和跑位,瞬间打破对手的防线。这种团队配合与战术执行,不仅展现了篮球运动的魅力,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赛后的总结会上,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比赛,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持、共同进退。[2]

(二)‌利用体育规则进行道德教育‌

‌1.规则意识

‌规则,作为体育活动的行为准则,不仅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更蕴含着公平与秩序的深刻原则。以足球比赛中的越位规则为例,这一规则的讲解与体验,成为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生动教材。在赛前,教师详细阐述越位规则的由来、含义及判罚标准,让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同时,感受到规则背后的公平精神。通过模拟比赛场景,学生亲身体验越位判罚的决策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规则不仅是比赛的框架,更是保障每位参与者权益的基石。在比赛中,学生自觉遵守越位规则,避免不当得利,这种行为逐渐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规则意识。这种教育不仅限于足球场,更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是通往成功与尊重的必经之路‌。

2.公平竞争

体育比赛,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品德的试炼场。在篮球赛后,面对胜负结果,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视输赢,将比赛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而非单纯的胜负之争。当比赛中出现争议与冲突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他们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比如,一次有争议的犯规判罚,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果自己是裁判,会如何判断?如果自己是对方球员,又会作何感想?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逐渐明白,公平竞争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行为规范,更在于内心的坦荡与尊重。这种教育,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无论胜负,都能展现出高尚的体育精神与人格魅力。[3]

三、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利用路径

‌(一)融入日常,潜移默化

‌在课程设计之初,便应明确德育与体育的双重目标,以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并重的独特教学模式。这一理念的实施,不仅要求体育教师传授体育技能,更需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以篮球课程为例,教师在教授技巧与战术的同时,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将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等德育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情境模拟,如模拟比赛中的关键时刻,让学生分别扮演控球后卫、得分后卫等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决策与协作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对抗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对手,深刻理解了团队的力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应对挑战、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文化氛围,润物无声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挖掘隐性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体育节、运动会等周期性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体育技能的广阔舞台,更成为传递德育理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窗口。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如“体育精神周”等系列活动,比如以某校“体育精神周”为例,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体育知识竞赛的智力比拼,也有体育明星讲座的启迪引领。在知识竞赛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体育知识,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尊重与包容;而体育明星的到访,则带来了生动的成长故事与奋斗历程,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成功背后的汗水与坚持。这些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4]

(三)家校联动,共育新人

家校合作,也是隐性德育资源利用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这样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孩子在体育中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更加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也可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分享学生在体育中的德育表现,如团队协作情况、公平竞争意识等,让家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德育实践空间,又让他们在服务中学会了责任与奉献。这样的家校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让德育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既具备健康体魄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邹圆. 试论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体育专业为例[J]. 才智,2021(13):57-59.

[2]张延钊. 体育教学中渗透水资源保护德育教育路径研究[J]. 水资源保护,2022(5):215-215.

[3]林炜杰. 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资源和应用研究[J]. 魅力中国,2021(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