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表达视角下的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策略
李国曦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230000
摘要:教学评价不仅是衡量初中生写作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工具,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要构建灵活、多元评价体系,打破教师主导地位,同时尤其要重视开展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表达;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策略
一、开展灵活评改,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一)专题讲评
首先,教师要在专题训练结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开讲评,避免学生遗忘理论知识与写作内容,让学生尽可能较快的得到反馈评价,并能够及时修改。其次,教师课堂讲评的内容要具有代表性,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出现的误用论据、逻辑混乱等现象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帮助学生明晰理论,发展逻辑思维。再者,要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将文章的行文结构富有逻辑、过渡自然、论据贴切等等作为优秀范例进行讲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面批
面向全体学生的专题讲评,覆盖率广,效率高,但只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而每个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是不同的,教师采用个别面批的方式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来评析作文,因材施教。教师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进步,又要指出不足,并让学生自主修改,从理论知识到写作实践,再从写作实践中提升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夯实学生有关议论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书写出论点深刻,有理有据,富有逻辑的议论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实行多元评价,打破教师主导思维
(一)学生自我评价
写作想要达到一挥而就的程度是十分困难的,鲁迅认为,写作,在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要毫无吝惜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1],自我评价就是基于此展开的,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作文,从而发现问题、修改完善。这种全面的自我评价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认真细致钻研自己的作品,更要求学生掌握评价标准和议论文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标准,找到议论文评价的参照系,如论点明确、论据贴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等;其次,要解剖全文,审视作文的结构是否严谨,中心论点是否鲜明且深刻,论据是否能够增强说服力,论证过程是否合理且连贯;再者,要品析遣词造句是否准确、清晰,能否展现议论文文本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还要反思议论是否体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生生相互评价
生生互评可以是一对一式的,将同一水平、但优点不同的学生结对,互相补足短板,或是随机分组,让学生与不同能力、背景的同学合作,展开多元视角的交流;也可以是多对一式的,提供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案例,供学生们共同评析,集思广益,理清行文的优缺点。生生互评有赖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仔细阅读、分析他人的作文过程中,通过审视他人的论点确立、结构安排、论据使用等,进一步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在后续的写作中更加注重论证的严密性和行文逻辑性。
三、关注过程性评价,聚焦思辨能力运用
董毓在书中提到独立思考的本质,不在于最终的结论,而在于其中的论证过程[2],因此关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性评价是极其必要的,“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3]。从议论文结构方面入手,评价可以从议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两方面展开。
(一)写作前的准备阶段
1.选题立论
选题立论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议论文主旨的缩影,它要求学生能够选择一个具有价值、能够引人讨论与深思的话题,同时论点要鲜明、有力。教师要以小抓大,基于此展开评价,明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半开放材料,教师或习题给定的材料。评价可以从学生选题立论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掌握了分析与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独特观点等方面展开。开放性材料,学生自由针对社会热点选材。评价可以从选题立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否能够辩证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等方面展开。
2.梳理大纲
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提纲、讨论记录或是草稿来进行评价。大纲的明确性和完整度是评价学生的构思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大纲中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涵盖了文章的主要论点和分论点,是否有明确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大纲的逻辑性和简洁性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体现了学生是否具备将复杂论证化为清晰结构的能力。
(二)写作中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已定大纲展开写作,即分析论证阶段,可以从深度、广度、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展开。首先是深度,要评价学生依据材料、事件分析问题的深度。可以查看学生是否能够挖掘出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一针见血的论点。同时,要查看学生能否合理把握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是否能够科学分配利用各种论据。
其次是广度,主要是评价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否多元、全面。在这一阶段要查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辩证思维能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形成全面、多元的论点。
再者是逻辑性,逻辑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评价学生分析论证阶段的逻辑性,一方面可以从全文的架构入手,查看学生从立论到分论点的层层推进到结论的得出是否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另一方面,可以查看学生在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中是否能够有中心、有理有据地表达。
最后是创新性,主要是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理性精神,要查看学生是否能够合理的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能否不人云亦云,可以以批判的眼光、实事求是的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1] 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二心集.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430
[2] 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1.
[作者简介]李国曦(1999-),女,安徽蚌埠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2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