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角下艺术疗愈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许一心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跨学科视角下的艺术疗愈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出一套适用于低孔低渗储层患者的艺术疗愈服务模式,并通过绘画疗愈的具体实践,验证其在心理健康干预中的有效性,跨学科的协作能够显著提高艺术疗愈的效果,促进个体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康复。

关键词:跨学科视角;艺术疗愈;服务模式;绘画疗愈

1跨学科视角下艺术疗愈服务模式的构建

在艺术疗愈服务模式的构建中,评估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跨学科团队(包括心理学家、艺术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需求及个性特点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心理测量、生活环境分析、个人兴趣和艺术偏好等,以确保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在这一阶段,评估工具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访谈记录及艺术创作测评等多种手段,保证对患者的全面了解。评估阶段不仅是对患者当前心理状况的分析,还包括对患者病史、生活经历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识别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通过与患者的访谈,治疗团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情绪,同时评估患者对绘画创作的接受度和表现能力,从而为后续的治疗设计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评估过程中的多次会谈和互动也有助于建立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这对于确保治疗的顺利实施和患者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1.2 治疗设计

在评估的基础上,治疗设计阶段旨在结合患者的具体需求,设计个性化的绘画疗愈方案。跨学科团队通过讨论和协作,选择适合患者的绘画表现形式,结合心理干预手段制定综合治疗计划。设计中注重疗愈内容的多样性和连贯性,确保绘画活动与心理治疗的紧密结合。例如,对情绪较为压抑的患者,可以设计以颜色为主的绘画疗法,帮助其表达和释放情绪;对于焦虑情绪较强的患者,可以设计以舒缓笔触和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绘画疗法,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在设计过程中,团队还会考虑患者的身体状态、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治疗的可行性和患者的接受度。例如,对于有肢体活动限制的患者,可以提供便利的绘画工具和适应其能力的绘画形式,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团队会选择适合其文化习惯的艺术主题,以增强患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治疗设计还应包括阶段性目标的设定,通过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来帮助患者逐步实现情绪的改善和心理健康的恢复。

1.3 实施过程

治疗实施过程是整个服务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跨学科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绘画疗愈活动,并对患者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在绘画疗愈中,艺术治疗师会引导患者通过自由绘画来表达内心世界。治疗师可能会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鼓励患者,例如“今天你想用哪些颜色来表达你的心情?”或“你觉得这些形象代表了你生活中的哪些部分?”心理学家则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治疗的效果最大化。在实施过程中,团队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治疗师会通过不断的正向反馈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参与感。对于不同类型的绘画疗愈活动,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动态调整治疗的内容和强度,例如,当发现患者对某种绘画主题表现出明显兴趣时,可以加大该主题在疗愈中的比重。此外,治疗过程中的记录非常重要,团队会详细记录患者每次绘画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创作内容及其反应,以便在后续阶段对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调整。

1.4 反馈与调整

在治疗实施之后,跨学科团队会对疗愈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通过患者的绘画作品、心理测量结果和团队讨论,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治疗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反馈与调整的机制确保了绘画疗愈方案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佳的心理支持和治疗效果。在反馈过程中,团队会结合多种数据来源,包括患者的自我报告、绘画作品的变化以及心理测量的量化数据,形成全面的疗效评估。

2跨学科视角下艺术疗愈服务实践

在绘画疗愈的实践中,艺术治疗师引导患者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和颜色,自由创作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跨学科团队的协作下,绘画疗愈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在绘画过程中,患者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如蜡笔、水彩、丙烯颜料等,这些材料的不同质感能够带给患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蜡笔的柔和质地能够帮助患者放松,而丙烯颜料的浓厚色彩则适合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绘画疗愈的过程中,艺术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鼓励他们选择符合自己内在情绪的颜色进行创作。例如一位长期遭受情感压抑的患者起初选择了灰色和黑色来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在前几次的绘画疗愈中,患者的作品充满了封闭和混乱的线条,暗示着内心的无助与焦虑。艺术治疗师尊重患者的情感表达,鼓励她将这些情绪尽可能地外化,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反馈。在疗愈的第四周,患者开始尝试使用一些较为柔和的蓝色和绿色,这标志着她对内心世界有了一些积极的改变。艺术治疗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患者通过绘画来描绘她渴望的安全感,例如绘制一个可以庇护她的房子或温暖的景象。到了第六周,患者的作品逐渐出现了黄色和橙色等更为明亮的颜色,画中的线条也变得更加流畅和开放。心理学家在这一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引导患者反思颜色变化背后的情感转变。患者意识到,自己开始逐渐走出情感压抑的状态,愿意尝试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艺术治疗师鼓励患者继续用画笔表达她的进步和改变,帮助她巩固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在第八周的绘画疗愈中,患者最终创作了一幅充满明亮色彩的风景画,作品中展现了开阔的蓝天和温暖的阳光。患者在创作完成后表示,这幅画象征着她内心的重生与自由,标志着她情绪上的显著改善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一绘画疗愈的过程,患者逐渐建立了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

结束语

通过跨学科视角构建的艺术疗愈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情绪的表达与疏导。绘画和绘画疗愈作为具体的实践形式,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展现了积极的疗愈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艺术疗愈的形式和应用领域,探索更多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心理健康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有效的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许童格,杨博伟,王楠.心理疗愈视角下舞蹈疗愈操的横向解析与纵向实践初探[J].尚舞,2024,(14):159-161.

[2]陈遂.英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实践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23.

许一心

2004年1月,女,汉,浙江温州 ,本科,绘画中国画

课题名称:“关爱老年人,情暖长者心”— —创新型社区艺术疗愈项目计划

课题编号:S20241016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