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孟根其其格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蒙古族幼儿园 024500

引言:幼儿期是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启蒙阶段。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然而,当前部分幼儿数学教学仍存在 “小学化” 倾向,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因此,深入研究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实现的。游戏作为幼儿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方式,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和探索机会。在数学游戏中,幼儿通过摆弄实物、参与游戏情节,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当遇到新的问题或挑战时,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顺应),从而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在 “数字卡片配对游戏” 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卡片上的数字和数量,不断调整自己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幼儿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游戏化教学能够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任务,将幼儿引入最近发展区,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游戏任务,实现数学认知能力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比如,在 “搭建积木测量” 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长度的积木测量物体,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逐渐理解长度测量的概念,提升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具有趣味性和情境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如 “超市购物游戏”,幼儿在扮演收银员和顾客的过程中,学习数数、计算、认识货币等数学知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促进主动探索

游戏化教学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在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 “图形拼图游戏” 中,幼儿通过尝试不同的拼图组合,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许多数学游戏需要幼儿合作完成,如 “小组数字接力游戏”“合作搭建立体图形” 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沟通、协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幼儿特点设定合理教学目标

在开展游戏化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数学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定具体、可操作、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例如,针对小班幼儿,可设定 “能正确点数 5 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的目标;对于中班幼儿,目标可设定为 “理解数字的分合关系,能进行 10 以内的加减运算”;大班幼儿则可以设定 “认识钟表,能辨别整点和半点,理解时间的概念” 等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精心设计数学游戏

游戏内容与数学知识融合:根据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游戏情节中。例如,在 “解救小动物” 游戏中,设置不同难度的关卡,每个关卡对应不同的数学问题,如计算过河的步数(加减法运算)、按颜色和形状分类找到钥匙(图形与分类知识)等,让幼儿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多样化游戏形式:采用角色扮演游戏、益智游戏、竞赛游戏、建构游戏等多种形式。角色扮演游戏如 “餐厅服务员”,幼儿在为顾客点餐、结账的过程中学习数数和计算;益智游戏如 “数字迷宫”,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竞赛游戏如 “数字抢答赛”,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建构游戏如 “用积木搭建高楼”,帮助幼儿理解空间结构和测量等数学概念。

(三)有效实施数学游戏教学

创设游戏情境:教师要通过语言描述、道具布置、音乐渲染等方式,为幼儿创设生动、逼真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例如,在进行 “森林探险寻宝” 数学游戏时,教师在教室中布置森林场景,播放森林音效,幼儿扮演探险家,在探险过程中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寻找宝藏,使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引导幼儿参与: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清晰地讲解游戏规则和玩法,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幼儿理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视频拍摄等方式,收集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例如,观察幼儿在 “小组合作搭建桥梁” 游戏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合理分工,以及在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式等。

结果性评价:对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可以采用游戏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结语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通过基于幼儿特点设定合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数学游戏、有效实施游戏教学以及多元化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未来的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作用,为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玉从 . 学前数学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效果研究 [J]. 电脑 爱 好 者( 普 及 版 )( 电 子 刊 ),2020(7):3239-3240. DOI:10.12277/j.issn.1673-7075.2020.07.1614.

[2] 陈扬扬 . 游戏化教学提高大班幼儿数学能力的行动研究 -- 以武汉市 L 幼儿园为例 [D]. 湖北 :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3] 梁坤 . 大班幼儿模式能力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培养研究——基于“数音”领域渗透的视角 [D]. 江苏 : 南京师范大学 ,2015.DOI:10.7666/d.Y290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