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作者

程龙莲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大同校区) 2374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 “讲授 — 练习” 模式仍占主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方法。

一、项目式学习与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契合性

项目式学习与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在多个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从目标来看,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正是要求学生能够打破常规,运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二者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从过程来看,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案,这与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开放性、灵活性相契合。在项目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验证结果,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其联想、发散、逆向等多种创新思维形式。此外,项目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进一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学生主动性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往往将数学知识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点,通过例题讲解、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主动思考。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探究和创新的动力,难以形成创新思维。

(二)问题设计单一,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

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往往过于单一,答案具有唯一性,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需套用公式或模仿例题即可,无需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例如,多数计算题和应用题都有固定的解题步骤,学生机械地按照步骤完成,难以激发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得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既定的框架内,无法培养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模式构建

(一)精心设计项目主题,奠定创新基础

项目主题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在设计项目主题时,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主题。主题应蕴含数学知识,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设计 “校园小菜地规划” 项目,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设计等活动,掌握面积计算方法;在学习 “统计” 知识时,可设计 “班级零食消费调查与分析” 项目,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运用统计知识。项目主题的设计要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根据项目主题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中。例如,在 “校园小菜地规划” 项目中,教师可创设 “学校要开辟一块长方形小菜地,如何规划才能使种植面积最大且方便管理” 的问题情境;在 “班级零食消费调查与分析” 项目中,创设 “如何通过调查分析,为同学提出健康、经济的零食消费建议” 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促使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创新。

(三)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展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和问题,自主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方法、收集相关信息。例如,在 “校园小菜地规划” 项目中,学生需要自主测量场地尺寸、计算不同规划方案的面积、考虑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间距等。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引导作用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项目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探究的引导者和评价的组织者。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不急于给出答案或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其创新思路,而非直接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学习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把握项目难度,兼顾可行性与挑战性

项目难度的把握是项目式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项目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难度过低,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确保项目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在低年级可设计 “整理书包”“分水果” 等简单的项目,让学生在操作中运用数的认识和分类知识;在高年级可设计 “校园节水方案设计”“家庭月支出预算” 等较复杂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比例、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把握好项目难度,才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挑战自我,发展创新思维。

五、结论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模式,通过精心设计项目主题、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鼓励多元成果展示与评价反思等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在实施该模式时,教师需转变角色、把握项目难度、整合数学知识、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以确保模式的有效落实。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琪.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与探索倡[J].数学之友,2025(4):63-64,67.

[2]李欣欣.基于跨学科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5(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