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笔底诗中意 赋能画中情

作者

高树玉

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 155600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审美价值,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言文语言的高度凝练、意象意境的抽象性、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古诗词教学长期面临学生理解困难、兴趣不足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深入,简笔画教学尝试被引入古诗词课堂,展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本文以《离骚》中身披香草的屈原,《孔雀东南飞》中孔雀形态的叙事结构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还酹江月的苏轼为例,探讨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高效性,最终实现从“诗中有画”到“画中悟诗”的深度学习。

一、简笔画辅助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绘画与古诗词的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画同源”的美学传统。宋代文豪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的互通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视觉思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通过图像呈现抽象概念,能够激活大脑的不同区域,形成更为立体的认知网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视觉-空间智能与语言智能的结合能够产生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绘画的介入具有多重理论支撑。首先,根据双重编码理论,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分为语言系统和非语言(意象)系统,当两种编码同时作用于同一 学习内容时,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显著提升。古诗词中的意象如《离骚》的"香草"、《念奴娇》的"乱石穿空" 通过简笔画勾勒,能够同时在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意象系统中留下深刻印记。其次,从建构主义视角看,学生通过绘画参与诗词意境的主动建构,比被动接受教师讲解更能形成持久理解。当学生亲手绘制《孔雀东南飞》中孔雀分离的场景时,实际上是在重构文本意义,这一过程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绘画具象化诗词意象的解读

《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以其繁复的意象系统和深邃的情感世界著称,其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尤为突出。然而,对于现代高中生而言,诗中频繁出现的“江离、辟芷、秋兰”等植物意象既陌生又抽象,更难于背诵,传统教学中仅靠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其文化内涵。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简笔画手段将抽象意象具象化,成为突破教学瓶颈的有效策略。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首先通过一段屈原的视频介绍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同时我在黑板上画出屈原的人物轮廓,讲完第一段的高贵出身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完善心中的屈原形象。第二、三段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出所有与香草相关的诗句,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于冠之岌岌兮等,我先在在幻灯片上展示古代各类香草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视觉关联。问:谁想上黑板给屈原衣服上装饰,就要背出相对的诗句,多感官联动强化记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黑板展示,此刻课堂的兴趣点达到高潮,背课文已经不是难题。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在屈原身上绘制的香草、佩戴、帽子图形时,视觉记忆与文本记忆形成双重编码,大大提升了意象识记效率。

简笔画手段在此课中的高效性体现在意象的具体化、象征意义的可视化,将抽象的道德品质(如”忠贞、高洁”)获得了具体载体,学生能更直观地把握《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意义。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接触到古代植物文化、服饰文化等背景知识,文化传承自然渗透。采用绘画手段进行《离骚》教学的班级,在后续测试中对香草意象的解释准确率远高于传统教学班级。绘画不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是学生与古典文本深度对话的媒介。

三、绘画再现诗词意境的审美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邃的历史感慨成为宋词经典,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壮阔景象对缺乏生 碍。同时,词人”遥想公瑾当年”的时空跳跃及“人生如梦”的哲理感悟也增加了 学难点,通过绘画具现词中景象与情感教学策略极为有效。

一边诵读一边讲解引导学生聚焦词中的两大画面:一是赤壁江山壮景,二是苏轼祭月形象。对于前者,指导学生抓住“穿、拍、卷”三个动词,通过简笔画表现山石的嶙峋、江水的汹涌以及浪花的飞溅,重点呈现空间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对于后者,则引导学生参考周瑜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绘制苏轼还酹江月图。完成基本构图后,进一步鼓励学生用色彩渲染氛围,如用冷色调表现历史的苍凉,用暖色调点缀英雄的辉煌瞬间。

这种绘画再现法在《念奴娇》教学中产生了三方面显著效果:首先,空间想象力得到锻炼。反复品味词句,调动空间思维,这一过程无形中深化了对语言的表现力的认识。其次,情感共鸣更易达成。绘画能够将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意境当中,体验诗人作诗的背景和情感。当学生画完手握酒杯独立江边的苏轼背影时,再读诗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时,就能理解了他的自嘲与旷达。这种时空距离的缩短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苏轼面对历史遗迹时的人生感悟,实现了从“画中景”到“诗中情”的升华。

四、 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绘画手段特别适合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三大难题:意象的抽象性、情感的隐晦性以及时空的跳跃性。当学生亲手绘制屈原的香草时,他们不仅在学诗,也在感悟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当孔雀的形象随情节演变时,叙事艺术与视觉艺术产生了奇妙共鸣;当赤壁的惊涛与苏轼的的豁达跃然纸上时,历史的回响与人生的哲思获得了全新的表达维度。这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古诗词教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释词-译句-析情"模式,而可以大胆引入绘画等艺术手段,开创更为生动、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学习体验。

从认知维度看,绘画实现了抽象意象的具象化、复杂结构的可视化以及恢宏意境的可感化,有效破解了古诗词理解中的三大障碍。从情感维度看,绘画过程中的角色代入、情节体验和意境沉浸,使学生与诗词情感产生深度共鸣,超越了表层的语言认知。从文化维度看,香草文化的探究、乐府叙事传统的体会以及宋代士人心态的揣摩,都在绘画活动中自然渗透,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无痕浸润。它既是学生理解古典文本的桥梁,也是传承文化精髓的媒介,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平台。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将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其核心理念不应改变——让古诗词学习成为一场调动多重感官、融合多项智能、穿越多个时空的文化旅程。在这场旅程中,绘画不是终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有画的审美发现,走向画外有诗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