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机研发与推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赵显明
建平县农业农村局
引言
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通过精准作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新型农机研发与推广的必要性
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其必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依赖大量人力投入,效率低下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而新型农机通过机械化作业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机能够根据土壤条件、作物需求进行智能化操作,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资源节约是新型农机的另一核心优势,其高效灌溉系统、节能动力设计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有效减少了水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型农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智能化监测和调控,帮助农户适应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稳定粮食产量。从经济角度看,农机的推广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在生态保护方面,新型农机减少了传统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型农机研发与推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中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研发与创新不足
新型农机研发与创新不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当前,部分农机在智能化与精准化方面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导致实际应用效果受限。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与人才投入,然而许多企业和地区的研发资源有限,导致技术创新进程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一些新型农机在特定地区或作物类型中表现不佳,缺乏普适性,限制了其推广范围与应用价值。技术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研发与推广的难度。与此同时,农机研发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尚未完全统一,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兼容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技术研发与创新不足不仅影响了农机的性能与效率,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2.2 推广与应用成本高
新型农机的推广与应用面临较高的成本压力,成为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新型农机通常价格昂贵,中小农户难以承担购置费用,导致推广速度缓慢。智能农机需要配套的能源供应、定期维护以及技术支持,这些附加成本进一步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降低了其使用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户对新型农机的操作与维护缺乏经验,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尚未完善,影响了农机的实际应用效果。农机租赁、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部分地区对新型农机的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且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励农户购买和使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农机推广和应用上存在显著差距,加剧了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高昂的推广与应用成本不仅限制了新型农机的普及,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3 政策与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是新型农机推广与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部分地区对新型农机的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且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励农户购买和使用。政策支持的缺乏导致农户对新型农机的接受度较低,限制了其推广速度。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农机租赁、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农机推广和应用上存在显著差距,加剧了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不仅影响了新型农机的普及,也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兼容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3 新型农机研发与推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作用的优化提升策略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推动新型农机发展的核心路径。当前,部分农机在智能化与精准化方面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需求,亟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对农机研发的资金与人才支持,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农机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不同地区与作物类型,研发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扩大其应用范围,解决技术普适性不足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提升农机的兼容性与普适性,促进规模化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机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技术研发与创新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机发展瓶颈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3.2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部分地区对新型农机的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且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励农户购买和使用。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机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降低农户的购置成本,提升其接受度。优化政策执行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估,确保补贴政策真正惠及农户,避免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偏差与滞后。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提升农机的兼容性与普适性,促进规模化应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不仅能够降低农户的使用成本,还能为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政策支持的完善是解决当前农机发展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3 创新市场机制
创新市场机制是推动新型农机广泛应用的关键路径。当前,农机租赁、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通过推广农机租赁与共享模式,降低农户的使用成本,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为中小农户提供更多选择。搭建农机服务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机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机研发与推广领域,推动市场化运作,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市场机制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机制的完善不仅能够降低农户的使用成本,还能为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提供持续的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新市场机制是解决当前农机发展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3.4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是推动新型农机广泛应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户对新型农机的操作与维护缺乏经验,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尚未完善,影响了农机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升农户的操作技能与维护能力,确保农机的高效使用。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农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农机研发与推广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活动,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认知与接受度。通过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解决农机使用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机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机发展瓶颈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结束语
新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农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资源的精准利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盼盼,张京.让农机更接地气更“灵泛”[N].湖南日报,2024-06-02(002).
[2]张清,杨婷,茆光华,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其推广应用的实证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03):35-38.
[3]阿吉林.农机“土专家”陈有贵钟情马铃薯机械研发与推广[J].农机科技推 广,2023,(10):48-49.
[4]马锐.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更好服务乡村振兴[N].四川政协报,2023-09-07(002).
[5]董洁芳,李倩.能研发擅推广的全国农机“土专家”马建海[J].农机科技推广,2023,(0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