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全过程的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白璐 杜书廷
许昌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三全育人”、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环节。2020 年 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如何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同时具备高度职业素养和社会担当精神的卓越工程师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构建独具土建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形成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为地方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2 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对本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调研以及现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①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清晰、课程思政概念理解不透彻,虽结合课程内容能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思政内容浮于表面,“融入度”和“有效性”不够,政治高度、视野广度、内容热度上均较欠缺;② 大部分院校虽已开展了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但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逻辑归纳总结不够,最终影响思政育人目标有效实现;③ 对于服务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土建类专业而言,专业特色鲜明,其课程思政理应不同于其他类专业,然而目前各高校土建类专业虽系统开展了课程思政,但专业特色不鲜明、思政育人目标不明确。
因此,构建具备土建类专业特色的、适宜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岗位需求的育人目标,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势在必行。
3 课程思政内涵特征和逻辑支撑
3.1 课程思政内涵特征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加上专业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多元统一。
3.2 课程思政逻辑支撑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与知识能力培养的路径一样,其具体实施仍符合一般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即设定目标、开展培养、考核评价、反馈改进,具体而言,就是在专业和课程层面中设定素质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中体现思政育人。其设计逻辑为:学校人才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课程教学过程。
4 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案例库建设
4.1 目标设定
土建类专业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思政元素呈现出目标性、类型性、开放性、综合性、职业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土建类专业典型的职业场景-“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岗位职业道德”要求为主线,在项目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运维、拆除更新阶段,系统构建了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了典型的思政元素:① 家国情怀、爱国精神;② 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制度优势;③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④ 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⑤ 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底线;⑥ 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吃苦耐劳;⑦ 安全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 ⑧ 团队协作、有效沟通。
4.2 目标体现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和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其最终落实还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将育人总目标融入培养目标指标点,最终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践课及第二课堂分类别予以实现。
以土木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在总培养目标中设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目标,在毕业要求 8 中明确“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在毕业要求 9 中明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毕业要求 10 中明确“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通过课程关联矩阵,把这些要求赋予相关课程或教学环节。学科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中,设定创新精神、文化自信和绿色发展育人目标;专业基础课如专业导论、工程法规、结构力学中,设定家国情怀、规矩意识、以人为本育人目标;专业核心课如房屋建筑学、道路勘测设计中,设定职业道德、绿色发展和创新精神育人目标;实践类课程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设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工匠精神育人目标,使其有效地支撑培养目标。
4.3 案例库建设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是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设计、建造全过程为思政元素挖掘基础,对于培养土建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增强国家意识、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以及培养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心建设 70 多个多维度、特色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包含了建设背景、项目概况、建设过程,列举了相关论文、报告资料和新闻报道,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相关专业、课程共享共用。
以《桥梁工程》为例,在讲桥梁设计时,可以挖掘其在设计阶段的典型实例,如为何设立人工岛,人工岛位置的选取,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工程项目的同时,启发教师在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特点、内在逻辑的分析,建立基于典型职业场景的土建类专业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思政目标,为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案例,进一步深化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方法,为找准育人方向,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课程思政背景下土建类专业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1):13-15.
[2]邓娜,黄山,孔令奇,等.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4):114-116.
[3]王群.基于过程设计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及管理研究[J].大学,2024,(24):124-127.
[4]黄向阳,王依晴,肖桃李.高校土建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建筑,2024,31(08):91-92.
[5]刘建峰,陈鑫.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4,(09):63-69.基金项目:1.河南省本科高校 2023 年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编号:18)
2.河南省 2024 年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路基路面工程,编号: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