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沙依兰别克·毛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文化馆(富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富蕴县美术馆);新疆阿勒泰;836100
摘要: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是增强农村居民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参与度的重要方式。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逐步丰富,但受限于个体认知、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整体参与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多元协同机制,能够优化文化供给结构,增强活动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研究显示,只有在内容创新、管理优化与机制完善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农村文化参与的深度拓展与长效发展。
关键词:乡村群众文化;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度;实践活动;文化发展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活动已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参与不仅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需求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居民的文化参与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文化参与模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活动与居民文化参与的关系探析
乡村文化活动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等多重功能。在当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其对激发农村居民文化参与意愿、提升参与能力以及构建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自我、交流情感和展示才艺的平台,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推动居民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传统节庆、民俗表演、文艺演出、读书会、非遗传承等多个方面。这些活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可参与性,能够有效降低文化参与的门槛,使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农村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持续参与的动力。从机制层面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与村民自发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正在逐步形成。基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资源调配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提升了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民间自组织力量的兴起则增强了活动的灵活性与本地适应性,使文化参与更具有内生动力。这种多方联动的运作模式,有助于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互动的文化参与环境。
乡村文化活动还通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塑造良好乡风民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还能增强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责任意识,进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供给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体价值、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二、制约农村居民文化参与的核心因素剖析
在当前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参与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障碍,制约着文化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这些制约因素不仅涉及个体层面的文化认知和参与意愿,还涵盖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社会环境等结构性问题,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制约机制。从个体层面来看,部分农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认知仍停留在娱乐消遣层面,缺乏对其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深入理解。这种观念上的局限导致他们在选择是否参与时更倾向于功利性判断,而非基于文化认同与自我发展的需求。
受教育程度偏低使得一部分群体在面对较高文化门槛的活动时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传统观念中“重生产、轻文化”的思维模式仍然在部分农村地区根深蒂固,进一步削弱了文化参与的社会认同基础。从组织机制角度分析,基层文化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地区文化活动依赖上级任务式推动,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与持续性的制度保障,造成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激发居民长期兴趣。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导致文化活动策划能力不足、执行力度不够,影响整体效果。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办文化的引导机制尚不健全,未能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形成合力,限制了文化参与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在资源配置方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但部分偏远地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场所的使用效率较低,设备陈旧、维护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与此文化资源下沉路径不畅,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难以稳定覆盖至末梢,导致农村居民可接触的文化活动种类有限,难以为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参与选项。
三、多元协同机制下的文化参与模式创新
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多元协同机制,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活动持续发展、提升居民文化参与水平的关键路径。这种机制强调多方力量的有效整合与互动协作,旨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文化参与新格局。从制度设计层面看,多元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以往以行政主导为主的单向供给模式,转向多主体共同治理的运行方式。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框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基层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搭建开放包容的文化参与平台,使各类文化服务更精准地对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
社会组织作为文化供给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力量,在文化内容创新、活动策划执行、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文化类非营利机构、民间艺术团体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也增强了文化活动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部分社会组织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文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居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提升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可及性。村民自主参与是多元协同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培育本土文化骨干、扶持群众自办文化项目、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其对文化活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内部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与此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集体认同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在实践操作层面,多元协同机制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网络和沟通平台,推动各参与方在目标设定、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效果评估等环节实现良性联动。通过引入绩效评价机制与反馈系统,确保文化活动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和实施效果符合农村实际,避免资源浪费与形式主义倾向。加强跨部门协作,将文化发展与教育、旅游、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探索“文化+”模式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拓展文化参与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潜力。
结语
乡村文化活动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提升居民文化参与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协同机制的构建,有效激活了基层文化活力,推动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组织体系、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深化文化治理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参与走向更高质量、更具持续性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志远.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6):112-115.
[2]刘文静,郑浩然.文化认同视域下农民文化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2(9):78-83.
[3]黄晓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层文化治理路径探索[J].学术交流,2024, 38(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