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周洁

安徽省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233000

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科孤立,语言使用情境单一的现象,很难适应学生综合性发展需要。项目式学习(PBL)以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为中心,为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提供一个高效的途径。本研究以 PBL 框架为依托,对小学英语和科学,艺术的整合实践进行了探索,目的在于通过主题化和项目化学习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推动语言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协同发展等方面,对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一是项目式学习重在实践与探究项目式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学生通过参加实际项目不但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还能在协作和讨论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时能多角度地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1]。二是跨学科教学具有融合性,给学生带来更综合的知识体系。传统学科教学中学生通常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学习,跨学科教学则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学科间联系和互补。该方法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较为灵活的思维模式[2]。

(二)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对促进教学改革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常只限于知识灌输和讲授,注重单一学科学习而忽略学生实际能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衔接。项目式学习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促进教学方法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已经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人,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3]。这一变革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得教学活动更富有实效性与互动性。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为传统的学科结构带来新的生机,消除学科之间的障碍,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整合。通过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多维度学习中开阔眼界,形成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学科融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思维潜能

一是学科融合并不只是知识的相加,而是知识之间有机联系和深度整合。例如,通过将英语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并采用主题化的项目设计方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接触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既可以在语言运用上深化学科知识,又可以发展跨学科思维方式。该项目的设计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激发主动探究兴趣,继而推动他们思维多维发展。二是学科融合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维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科目的思维方式。如在英语学习中,将科学实验步骤与艺术创作过程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应用情景,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去思考。

以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的“What would you like?”为例,教师设计名为“健康午餐设计者”的跨学科项目,该项目能够将英语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并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教师以“设计营养均衡校园午餐菜单”为任务导向,指导学生使用英语句子“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来进行点餐的情境对话。学生需调查同学偏好、记录食物名称、试写英语简单餐单描述。在科学融合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食物与营养》中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同学们用实验方法用试纸测试常见食品的酸碱度或者借助营养配比表来分析所设计菜单与膳食金字塔结构的一致性。当学生对比“hamburger”与“vegetable salad”的营养价值时,他们不仅掌握如“protein”和“vitamin”这样的英文单词,还能从科学的视角阐述为何沙拉被视为更为健康的食品选择。

(二)统筹小组协作,实现语言运用与跨学科能力提升

小组协作既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又能给学生提供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难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及跨学科素养。一是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就特定的项目进行讨论、分工、合作,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共同承担组内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有目的地分配任务和配合,不仅强化语言使用的真实情景,还能在合作中促进跨学科应用。如学生在团体中既要用英语表达意见,又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达到语言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双提高。二是小组协作能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项目中学生往往要面临复杂且跨领域的课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可以多角度地探讨和分析并给出不同解决方案。

以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的“I have a pen pal”为例,教师创建一个名为“环球笔友会会员”的跨学科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小组合作任务,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他们的综合技能。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 4-6 人的“跨国文化交流小组成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英语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作为研究对象。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完成一份“数字文化交流手册”,介绍该国的风土人情、节日文化、校园生活等。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采用本单元中的核心句型“What are his/her hobbies?He/She likes...”来深入探讨和描述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爱好,以确保语言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小组内部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设立一个“资料搜集员”来负责查看目标国家的地理和历史信息;“美术编辑”主要负责手册的视觉设计以及插图的绘制工作;被称为“英语撰稿人”的人主要负责英文内容的整编和编写;“汇报展示员”主要负责展示最后的成果。例如,在研究“澳大利亚笔友”时,小组需要合作完成以下任务:搜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理学科),瞭解原住民艺术特色(艺术学科);调查本地学生课余活动(社会研究);以英文写一整篇笔友简介。

(三)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表现素养发展

传统评价方式一般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忽略学生学习时的成绩及成长情况、项目式学习则注重学生学习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及品质,所以,有必要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一是多维评价体系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跨学科项目中学生需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评价标准要覆盖团队合作中学生沟通能力、任务执行是否有效,各学科之间知识是否能够融合等等,综合体现了、学生综合素养。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项目式学习具有过程性特点,这就决定评价并不局限于最终结果,它应该贯穿学习全过程。从课题开始到最后呈现,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都应是考核的重要依据。

结语

本研究从项目式学习出发,对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进行探究。研究显示:通过学科融合、协作探究、多维评价等方式,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并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素养。该模式既回应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又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新思路。今后的研究可以对不同学段项目设计策略进行进一步提炼,注重学科融合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充分地为学生整合性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吴红梅.提炼和选择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主题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4,47(8):1-6.

[2]闫萍,王悦,王蕙.基于 CLIL 理念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活动实施[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11):78-78.

[3]王红玲,傅京.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究--以 PEP《英语》四(下)Unit 4 At the farm 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5(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