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护岸与堤防施工技术的应用

作者

达娃次仁

日喀则市萨迦县雄麦乡人民政府 西藏萨迦县 857800

引言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水利灌溉工程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抵御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岸与堤防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防止河道和灌溉渠道的侵蚀、控制水流以及在洪水季节提供防护,确保农田灌溉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 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护岸与堤防功能分析

1.1 护岸与堤防对灌溉水源的保护作用

护岸与堤防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保护灌溉水源方面,护岸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河道或渠道两侧的岸坡被水流冲刷,保持河道的完整性和通畅性,确保灌溉用水能够顺利输送到农田。通过构建护岸,水流得到有效引导和控制,减少了河道中泥沙的沉积,降低了水质污染的风险。这不仅保障了水源的清洁度,而且稳定了灌溉水源的供应量。同时,堤防的建设在洪水季节也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通过构筑堤防,可以有效防止水流漫溢,保护灌溉水源免受外部洪水的污染和侵害,从而保障农业用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2 护岸与堤防对水土流失的防护作用

水土流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河道弯曲、水流湍急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岸坡冲刷和土壤流失。护岸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水流对河道边坡的侵蚀,通过稳定河岸来防止土壤被带走,保护农田的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性。这对于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至关重要。堤防则主要通过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位,防止洪水冲刷农田周边的土壤,减少土壤流失。通过合理设计和构建护岸与堤防,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风险,维持了农田的土壤结构,保障了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沃土壤环境。

2 护岸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应用

2.1 护岸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应用

2.1 砌石护岸技术

砌石护岸技术是一种传统且应用广泛的护岸方法,具有取材方便、成本较低、耐久性好等特点。该技术主要是采用块石、料石等石材,通过砌筑的方式形成护岸结构。根据砌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干砌石护岸和浆砌石护岸。干砌石护岸适用于水流速度较慢、岸坡相对稳定的区域。施工时,先对基槽进行开挖和处理,确保地基坚实;然后采用较大的块石作为垫层,增强护岸的稳定性;再用块石分层干砌,块石之间相互嵌合,形成整体结构。干砌石护岸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减少岸坡内部的水压力,但其抗冲刷能力相对较弱,适用于水流条件较为缓和的情况。浆砌石护岸则适用于水流速度较快、冲刷作用较强的区域。施工时,在基槽处理完成后,采用水泥砂浆作为胶结材料,将块石或料石砌筑成整体。浆砌石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和整体性较强,能够有效抵御水流的冲击,但施工工艺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砂浆饱满、砌筑牢固,避免出现空洞和裂缝,以保证护岸的质量。

2.2 混凝土护岸技术

混凝土护岸技术具有强度高、抗冲刷能力强、施工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水流湍急、冲刷严重的灌溉渠道和河道护岸。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现浇混凝土护岸和预制混凝土块护岸。现浇混凝土护岸是在施工现场支设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护岸结构。施工时,需要先对基槽进行处理,铺设垫层;然后根据设计要求支设模板,确保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再浇筑混凝土,并进行振捣密实,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整体性;最后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现浇混凝土护岸能够适应不同的岸坡形状和尺寸,整体性好,但需要现场浇筑,受天气影响较大。预制混凝土块护岸是在工厂预制混凝土块,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预制混凝土块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制,施工时将预制块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在岸坡上,并采用砂浆或连接件进行固定。

2.3 植被护岸技术

植被护岸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护岸方法,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茎叶消能,达到保护岸坡的目的。该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护岸效果,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景观,适用于水流速度较慢、岸坡坡度较缓的区域。在选择植被时,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如芦苇、菖蒲、狗牙根等。施工时,先对原有岸坡进行整理,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铺设土壤或种植基质,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再进行植物种植,可以采用播种、扦插、移栽等方式。在植被生长初期,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确保植物能够顺利生长。

3 堤防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应用

3.1 堤防基础处理技术

堤防基础是堤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堤防的稳定性。在施工前,需要对堤防基础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基的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情况,然后根据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软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砂桩挤密法、排水固结法等。换土垫层法是将基础表层的软土挖除,换填强度较高的砂、碎石等材料,并分层夯实,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砂桩挤密法是通过打设砂桩,挤压周围的软土,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排水固结法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通道,如塑料排水板、砂井等,加速地基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对于岩质地基,若地基表面存在风化岩层或裂隙,需要进行凿除、清理,并采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确保地基表面平整、坚实。同时,要做好地基的防渗处理,防止地下水渗透对堤防基础造成破坏。

3.2 堤防填筑施工技术

堤防填筑是堤防施工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堤防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填筑施工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填筑材料,应优先选用透水性好、压缩性小、强度高的土料,如壤土、砂壤土等。严禁使用淤泥、腐殖土、冻土等不合格材料。填筑施工应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方法。每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的性能和土料的性质确定,一般为 20-30cm 在填筑过程中,要保证土料的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范围内,若含水率过高,应进行晾晒处理;若含水率过低,应适当洒水湿润。压实机械应根据土料性质和填筑厚度选择,如推土机、压路机、羊足碾等,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在堤防填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堤身与岸坡、堤身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结合部位的施工质量。这些部位容易出现结合不良、沉降不均等问题,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如开挖台阶、铺设反滤层等,确保结合紧密、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护岸与堤防施工技术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护岸和堤防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灌溉水源,确保农田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得到充分的灌溉支持。防渗技术、护岸施工、堤防加固等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护岸与堤防的生态友好设计也为自然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和水资源压力时,进一步优化施工技术、提升工程质量,将是推动农业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宏周.水利工程中河道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J].水上安全,2024(14):178-180.

[2]王奇锋.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5):112-114.

[3]范广岐.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4(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