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分层实施路径

作者

文莉

城口县任河小学 重庆市城口县 405900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要求。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分层实施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合理分层目标并有效实施,能让不同水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所收获,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必要探讨其实施路径。

1.教学目标分层的依据

小学美术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分层,以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任务群特性为核心依据。新课标明确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需按学段细化要求,这为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同时,小学生低年级以具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认知差异要求目标设计需梯度递进。例如“造型・表现”任务群,结合新课标“低年级能用简单工具材料表现所见所闻,高年级能运用多种技法表现创意”的要求,及学生动手能力差异,分层目标需兼顾“技能基础”与“创意进阶”;小学美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对美术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以力,提高自己的思索、判断能力,从而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开放的教学设计则能实现这些目标。

2.教学目标分层的内容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

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需按学段细化“知识掌握”与“技能运用”的梯度,确保不同年级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能力提升。例如“设计・应用”任务群中的“校园文创设计”主题,低年级知识目标为“了解文创产品的用途”,技能目标为“用彩笔、黏土制作简单文创造型”;中年级知识目标为“掌握文创设计的‘美观+实用’原则”,技能目标为“用剪纸、彩纸拼贴制作可使用的书签”;高年级知识目标为“理解文创与校园文化的关联”,技能目标为“运用绘画、手工结合的方式设计校园徽章”。另一案例“综合・探索”任务群的“家乡风景创作”,低年级技能目标为“用线条、色彩简单描绘家乡景物”,中年级为“用素描、水彩表现家乡风景的层次”,高年级为“融合多种材料创作家乡风景立体作品”,通过知识深度与技能难度的分层,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需聚焦“学习过程”与“探究方法”的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的能力。以“欣赏・评述”任务群的“传统年画欣赏”为例,低年级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年画的色彩、人物形象,用简单语言描述感受”,方法以“教师讲解+图片观察”为主;中年级目标为“自主收集不同地区年画,对比观察并小组讨论差异”,方法加入“资料收集+小组合作”;高年级目标为“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年画的文化寓意,撰写简短评述文字”,方法拓展为“文献查阅+独立思考+文字表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新课标的深入,美术老师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感受到做好美术教学的紧迫感,对美术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又有内在驱动力的课堂优化教学。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层需围绕“审美体验”“文化认同”“责任意识”逐步深化,培养学生持续的美术学习兴趣与正向价值观。例如“综合・探索”任务群的“环保主题创作”,低年级目标为“感受废旧材料创作的乐趣,愿意参与环保创作活动”;中年级目标为“理解‘变废为宝’的环保意义,主动收集废旧材料用于创作”;高年级目标为“通过创作宣传环保理念,带动家人或同学参与环保行动”。另一案例“欣赏・评述”任务群的“家乡传统美术欣赏”,低年级目标为“喜欢家乡传统美术作品;中年级目标为“认同家乡传统美术的文化价值,愿意向他人介绍”;高年级目标为“主动传承家乡传统美术,尝试用现代手法创新

表现”。

3.教学目标分层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设计优化策略

课程设计需以分层目标为导向,通过“主题统整+学段递进”优化内容,确保分层目标落地。例如围绕“传统纹样”设计跨学段课程,低年级“认识传统纹样”,课程内容为“观察纹样形态,用彩笔临摹”,对应低年级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年级“传统纹样应用”,内容为“将纹样融入文具设计”,对应中年级“美观+实用”的设计目标;高年级“传统纹样创新”,内容为“结合现代审美改编传统纹样,用于服饰图案设计”,对应高年级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目标。课程设计中还需为每个学段设置“基础任务”与“提升任务”,如中年级“传统纹样应用”课,基础任务为“使用给定纹样完成设计”,提升任务为“自主创作简单纹样并应用”,满足同一学段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实现“分层不分轨”的课程设计。

3.2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需适配分层目标,采用“分层引导+多元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达成对应目标。例如“造型・表现”任务群的“静物写生”课,针对低年级目标“用线条表现物体轮廓”,采用“教师示范+分步引导”方法,教师先示范勾勒苹果、杯子的轮廓,学生跟随模仿;针对中年级目标“用明暗表现物体体积”,采用“对比观察+小组互助”方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光影下静物的明暗变化,小组内互相指导调整;针对高年级目标“用个性化风格表现静物”,采用“自主探究+教师点拨”方法,让学生尝试水彩、素描等不同技法,教师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针对性指导。再如“欣赏・评述”课,低年级用“故事导入+直观提问”(如“这幅画里有什么颜色让你觉得开心?”),中年级用“对比观察+小组讨论”,高年级用“专题探究+成果分享”,通过方法分层适配目标分层,提升教学实效。

3.3 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需建立“分层评价+动态反馈”机制,精准反映学生达成分层目标的情况,并提供改进方向。例如“设计・应用”任务群的“校园手抄报设计”课,评价时按分层目标设置指标:低年级关注“是否完成手抄报基本布局、是否使用鲜艳色彩”(对应低年级技能目标);中年级关注“是否体现校园主题、设计是否兼顾美观与信息清晰”(对应中年级知识与技能目标);高年级关注“是否融入创意设计、是否传递积极校园文化”(对应高年级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目标)。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分层反馈”,如对未达成本学段目标的学生,反馈“需先掌握 XX 基础技能(如中年级学生需先提升布局合理性)”;对达成目标的学生,反馈“可尝试 XX 提升任务(如高年级学生可尝试加入更多传统元素)”。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各学段达成分层目标的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与目标优化提供依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

结束语: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分层实施,是适应教育发展与学生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分层目标并落实实施路径,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小学美术教育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廖凌燕.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中项目化学习使用策略[J].家长,2025,(21):141-143.

[2]陈幼芳.情境之美·学习之乐——新课标下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J].天津教育,2025,(21):5-7.

[3]刘佳颖.新课标下小学美术项目化学习开展路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5,(07):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