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办学中优质师资流动机制的优化建议
文莉
城口县任河小学 重庆市城口县 405900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渐兴起。优质师资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其合理流动对集团化办学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师资流动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探讨优化建议,对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制度保障优化
制度保障是优质师资流动机制稳定运行的基础,需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消除教师流动的顾虑,确保流动有序、高效。可建立“集团内师资流动专项管理制度”,明确流动年限、岗位安排、待遇保障等核心内容,例如某教育集团规定优质教师需在集团内薄弱校任教满 2 年,期间保留原校区编制与职级,且流动期间的绩效考核权重向薄弱校任教经历倾斜,避免教师因流动影响职业发展;同时建立“师资需求匹配机制”,集团总部每年初调研各校区师资缺口,结合教师学科特长、教学经验进行精准调配,如某集团了解到 A 校数学师资薄弱、B 校有 3 名省级数学骨干教师,便结合教师意愿与校区需求,安排2 名骨干教师流动至 A 校,同时为 A 校配备 1 名集团内数学教研组长,形成“骨干引领+教研支撑”的流动模式。
2.激励措施强化
2.1 物质激励,如补贴与奖励
物质激励能直接提升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需结合集团实际设计差异化的补贴与奖励政策。可设立“师资流动专项补贴”,根据流动校区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差异设定不同补贴标准,例如某集团对流动至郊区薄弱校的教师,每月发放 2000 元交通与生活补贴,对流动至城区内薄弱校的教师每月发放 800 元补贴,同时规定流动期间教师的绩效奖金上浮 15% ;此外,设立“流动教师教学成果奖”,对在薄弱校任教期间提升学生成绩、带动学科发展的教师给予额外奖励,如某集团对流动教师李老师的奖励,因其在 C 校任教一年后,所带班级数学平均分提升 12 分,且带动 C 校数学教研组开发 2 个校本课程,集团一次性发放 1 万元教学成果奖金,并将奖金额度纳入教师年度评优考核指标,这种物质激励能让教师感受到流动的实际收益,减少对流动的抵触情绪。从教育集团的成长途径上来看,可分为内部成长和外部成长。内部成长主要有两种模式:积累拓展型模式和连锁投资型模式。积累拓展型模式创立的教育集团一般是通过接管薄弱的成人学校和开办短期的培训班作为原始资本和经验积累,当资金和经验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继而开办多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
2.2 职业发展激励,提供晋升机会
职业发展激励是吸引优质教师流动的关键,需将流动经历与教师晋升紧密挂钩,为教师搭建成长通道。可规定集团内中层管理岗位选拔时,优先考虑有薄弱校流动经历的教师,例如某集团在选拔 D校区教研主任时,从 3 名候选人中优先录用有 2 年薄弱校流动经历的王老师,因其在流动期间积累了带动薄弱学科发展的经验,更符合教研主任“引领学科成长”的岗位需求;同时为流动教师提供专项培训与发展机会,如集团与高校合作开设“流动教师骨干研修班”,每年选派 50%的流动教师参与研修,研修合格后可获得集团内“骨干教师”认证,认证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2.3 荣誉激励,表彰优秀流动教师
荣誉激励能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增强教师对流动工作的认同感。可定期开展“优秀流动教师”评选活动,结合教师在薄弱校的教学成效、学科带动作用等指标进行评选,例如某集团每学期评选 10 名“优秀流动教师”,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并在集团官网、公众号专题报道其教学事迹,如报道优秀流动教师赵老师在 E 校的经历,她通过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 E 校数学学科及格率从 65% 提升至 88% ,这种宣传既能让教师获得荣誉认可,也能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这种将个人荣誉与集团教学发展结合的方式,能让教师感受到流动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参与积极性。
3.评价体系健全
3.1 构建科学的教师流动评价指标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师资流动质量的前提,需从“教学成效”“学科带动”“团队协作”三个维度设计指标。例如某集团设计的评价指标中,“教学成效”占比 40% ,包括流动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提升幅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学科带动”占比 35% ,包括教师在薄弱校开展教研活动次数、指导青年教师人数、开发教学资源数量,如评价流动教师陈老师时,因其在 F 校开展 8 次数学教研活动、指导 3 名青年教师、开发 3 个数学微课资源,该维度得分较高;“团队协作”占比 25% ,包括教师与新校区同事的合作满意度、参与校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3.2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师流动的全过程,避免仅以最终结果判定教师表现。过程性评价可通过“流动教师成长档案”实现,档案记录教师每月的教学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学生作业批改情况、问题反思日志,例如某集团对流动教师周老师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查看其档案发现,她在 G校任教初期因学生基础薄弱调整教学进度,每月更新3 次教学计划,且每周参与1 次校区教研,这些过程记录能反映教师的努力与调整;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期末的教学成果,如学生成绩、学科排名、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等,某集团对周老师的结果性评价显示,其带教的班级语文平均分从年级倒数第二提升至正数第四,且参与开发的“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在集团内推广。通过过程与结果结合,既能看到教师的过程努力,也能看到最终成效,评价更具公正性与全面性。
3.3 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反馈与调整
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与调整,能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师资流动机制的优化,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对评价优秀的教师,除给予奖励与晋升机会外,还需收集其成功经验并在集团内推广,如某集团根据评价结果,发现优秀流动教师吴老师的“家校协同教学法”效果显著,便组织专题培训让吴老师分享经验,同时将该方法纳入集团教师培训课程;对评价未达标的教师,需进行针对性反馈与指导,如某集团对评价未达标的流动教师郑老师,反馈其“在学科带动方面不足,仅开展 2 次教研活动,未指导青年教师”,同时为其安排 1 名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其制定教研计划、开展青年教师帮扶工作;根据整体评价结果调整流动机制,如某集团发现郊区校区教师流动率低,结合评价反馈中“郊区补贴不足”的问题,将郊区流动补贴从每月1500元提升至2500元,通过针对性调整提升机制适配性,确保师资流动持续有效。
结束语:优化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办学中优质师资流动机制,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激励措施、健全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师资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朝着更加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天津市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25,(15):7-100.
[2]张佳伟,谈笑语.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30):59-63.
[3]严建春.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校长如何提升协同育人力[J].人民教育,2019,(Z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