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行为及影响分析

作者

许娅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行为受到多重因素干扰,如乘客生理反应、心理变化、社会经验、现场判断、广播引导、车站环境等。鉴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密集度非常高,一旦疏散方式不恰当,极易引发危险事件,因此需针对车站疏散乘客行为展开研究,讨论其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个体行为及影响分析

(一)退避行为

此行为是人体的本能反应,当遇到突发危险时,为避免危险波及自身,人们会本能地远离危险源,从而产生退避行为,这种行为可降低突发事故的人员伤亡率,让乘客第一时间远离危险源,保护好自身。

当危险事件发生在车站疏散的通道区域时,届时通道将被封闭,乘客会远离该通道。由于疏散通道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延长疏散时间,可能会出现局部拥堵情况,需做好应对,避免发生踩踏事故[1]。

(二)从众行为

由于车站突发事件的影响,多数乘客处于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届时乘客会失去往日的判断分析能力,跟随周边大多数人行动,加入移动的人群,以远离危险源。从众行为的出现,还源自乘客对自己判断的质疑,认为自己判断错误,跟随群体一起撤离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从众行为下,乘客撤退时,并没有进行冷静思考、科学判断,可能会错失更好的逃生机会。比如,从众行为影响下,车站的逃生出口利用率并不高,因为从众行为将导致大量乘客涌向个别出口,致使出口堵塞,而通过其他出口逃生的人员较少,无法达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但在从众行为发生时,若是车站工作人员进行引导,组织广大乘客前往不同的出口,则可以起到很好的疏散效果。由此可见,在乘客产生从众行为时,应判断引领者的身份,避免盲目从众,而错失撤离机会。

(三)原路返回行为

部分乘客在车站内遇到突发情况后,由于没有冷静思考判断,在求生欲的驱动下,会下意识地从原路返回,刚进站的乘客,奔向进站口;刚下车的乘客,返回车厢。这样的行为将扰乱车站疏散秩序。

原路返回行为需要视情况而定,因为在部分特殊情况下,乘客原路返回,可减少车站人流量,缓解疏散压力,如乘客刚进站后,车站发生了突发意外事故,届时进站通道口人员较少,则可以原路返回,快速撤离车站。若在其他环境下,原路返回的通道已经被封或人员密集,原路返回的风险将增加,不利于乘客快速撤离危险区[2]。

(四)自主行为

乘客有判断基础时产生的自主行为,可使其远离危险源,如乘客会选择最近的安全出口,跟随车站工作人员的指挥,快速撤离车站,而部分乘客接受过专业训练,可利用有限的材料扑灭火源,并组织疏散人群。

部分乘客无判断基础时产生的自主行为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他们在求生欲的驱动下,慌不择路,错失逃生机会,由此可见此类自主行为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乘客的人身风险。

(五)排他行为

排他行为主要表现为,乘客逃生时,内心产生了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顾外界任何因素,想尽一切办法远离危险源,从而逃离车站,此种行为下乘客之间会相互推挤,抢占宝贵的逃生空间。

由于排他行为的特殊性,非常容易导致车站疏散现场秩序失调,致使人们对危险的恐惧达到顶点,从而失去理智,产生过激行为,如人们疯狂涌向逃生出口,使得车站疏散瓶颈区域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给乘客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群体行为及影响

(一)群集行为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行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乘客会敏锐地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降低内心的恐惧感,乘客会倾向于加入集体,从而依靠集体的决策与力量,应对突发事件。这样的群集行为具有临时性,即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乘客的行为具有合作性与一致性。此外,乘客的群集行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暗示作用,即加入群体,才可以应对危险、保护自身,因此在群集行为下,将在短时间内形成行动力非常强的群体[3]。

若群集的乘客同时奔向出口,非常容易引发混乱,增加踩踏事件发生率。一般而言,乘客的群集行为将使得乘客在车站疏散瓶颈区域呈现为拱形分布态势,这种情况下,将导致车站疏散效率显著下降,人群之间相互推搡,更容易引发冲突,致使现场混乱,增大疏散风险。

(二)小群体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遇到突发事件时,将产生小群体行为,即家庭成员、好友会迅速聚集,等人员到齐后才会疏散。这种行为是自发的,因为当遇到危险时,人们不会丢下关系亲密的人,而是等到所有人聚集成群体后,才开始集体疏散。

小群体行为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车站集体疏散效果,因为个别人员非常固执,坚持不离开危险区域,必须要等到自己的亲人或好友聚集后才离开,而这种不服从车站工作人员指挥的行为,将增加乘客疏散风险,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

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的行为特性与举措

通过对车站疏散乘客的行为特性解析可知,鉴于车站存在多个疏散瓶颈,如出口、闸机、站厅、通道、楼梯口等,当乘客处于疏散瓶颈区域时,其疏散行为将发生复杂变化,这是因为乘客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需要自己做出判断,因而疏散行为可能是连续性,也可能是阶段性或突发性。由于车站疏散乘客行为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为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影响,需根据乘客行为特性,采取有效针对的疏散举措。

第一,乘客出现退避行为时,工作人员需迅速对引发退避行为的事件源进行有效处置;第二,乘客发生从众行为时,工作人员需在车站疏散瓶颈区域与关键疏散路线做好指挥,引导乘客安全快速疏散;第三,乘客发生原路返回行为时,工作人员需做好科学引导;第四,乘客出现无判断基础自主行为时,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科学引导,并迅速处置事件源,并酌情启动应急疏散预案,确保乘客安全疏散,撤离危险区域;第五,乘客出现排他行为时,工作人员需加强现场指挥,快速处置事件源,让乘客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防范踩踏事件;第六,乘客发生群集行为时,工作人员必须在车站疏散瓶颈区域做好分流引导,保证车站运营的安全性;第七,乘客出现小群体行为时,工作人员需做好规范引导[4]。

结语

文章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乘客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讨论了有关行为的特性、产生的影响与应对举措,旨在说明车站疏散乘客行为与安全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以及改进优化车站疏散方案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车站运营服务的客流不断增加。为预防重大安全事故,有关单位应结合更多的实例资料,对车站疏散乘客行为展开系统研究,进而制定针对性的疏散方案与应急预案,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整体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思佳,马恩泽,王晓东,等.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运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5,(01):34-40.

[2]张永红,刘小亮,徐马英.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模块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04):1-6.

[3]雷斌,寻天祥,郝亚睿,等.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换乘站应急疏散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9(05):186-193.

[4]毛亚兰,张锦.考虑乘客不完全理性行为的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2020,23(03):138-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