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作者

赵丹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

引言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推进,高校体育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局限。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滞后、评价侧重技能考核等问题,与学生健康意识、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培育需求脱节。同时,社会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课程改革以适配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必然。

1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概述

1.1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强国战略推进背景下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突破性革新,核心在于打破教学内容滞后、评价侧重单一技能考核的局限,使课程功能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求、社会高素质综合人才标准相适配。其改革方向需紧扣“育人”本质,不再仅以运动技能传授为核心,而是转向对学生健康意识、协作能力、规则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育;同时,需响应时代发展特征,融入数字化教学工具、新兴体育项目等现代元素,平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现代运动需求,并结合学生专业差异、地域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最终通过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载体。

1.2 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凝练,旨在锚定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其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构建基石,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向,拆解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细化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及 18个基本要点。于高校体育范畴内,学生核心素养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育。运动能力涵盖体能与心理调适,助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多元运动;健康行为敦促学生主动投身锻炼,掌握科学健身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育品德则着重塑造学生在运动中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与坚韧意志,全方位赋能学生身心成长,使其契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标准。

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

2.1 重构课程目标体系,突出素养导向

重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需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导向,打破传统以技能传授为单一核心的目标框架,构建“三维一体”的立体化目标体系。在运动能力维度,目标设定需兼顾基础与进阶,既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础运动技能,又需结合兴趣培养,支持学生深入学习专项运动技巧,形成个性化运动能力优势;在健康行为维度,目标需超越知识传递,聚焦实践养成,通过制定阶段性健康计划、开展健康监测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科学锻炼、营养搭配、心理调节等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在体育品德维度,目标需融入价值引领,明确要求通过团队项目、竞技比赛等教学场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抗挫折能力。同时,课程目标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与社会人才标准变化持续优化,确保目标始终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高度契合。

2.2 丰富课程内容,融合传统与现代体育项目

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需打破传统项目单一化、现代项目碎片化的局限,构建“传统为根、现代为翼”的融合式内容体系。在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上,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武术、太极、舞龙舞狮等项目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讲解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针对蹴鞠、投壶等非遗体育项目,可开发简化版教学模块,降低学习门槛,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在现代体育项目引入上,需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增设桨板、腰旗橄榄球、飞盘等新兴项目,满足学生多元兴趣需求,提升运动参与积极性;同时融入功能性训练内容,如核心力量训练、平衡协调训练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运动认知,增强身体适应能力。此外,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地域特色优化内容配比,如为户外专业学生增加攀岩、徒步课程,为南方高校增设龙舟、赛艇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地域文化的深度适配,助力核心素养全面培育。

2.3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主体性

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需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主体性。可推行“项目式学习”,将课程任务拆解为小组运动策划、赛事组织等实践项目,如让学生分组设计班级趣味运动会方案,从项目构思、规则制定到现场执行全程参与,在协作中强化团队意识与组织能力;引入数字化教学工具,利用运动 APP 记录学生训练数据,通过 VR 技术模拟运动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自身运动短板,自主调整训练计划,增强学习自主性。同时,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运动基础与兴趣差异,设置基础班、进阶班与兴趣班,如针对篮球教学,基础班侧重运球传球等基础技能,进阶班聚焦战术配合,兴趣班开展街头篮球创意训练,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让学生在适配的教学节奏中主动探索,推动运动能力、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逐步提升。

2.4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需打破传统以期末技能测试、体能达标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过程性与发展性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需覆盖课程全周期,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运动参与频率、团队协作表现,借助运动日志追踪学生自主锻炼情况,结合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收集多维度反馈,全面呈现学生在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中的动态过程;发展性评价需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对比学生学期初与学期末的体能数据、技能掌握程度,关注学生在抗挫折、规则意识等体育品德方面的进步,弱化横向比较,突出个体成长轨迹。同时,评价结果需与教学改进联动,针对学生共性短板调整课程内容,为个性化不足提供专项指导,让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展的助力,而非单纯的结果判定工具。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支撑。需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传统体育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专业教练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武术、舞龙等项目的教学能力;针对现代教学技术,组织 VR 教学、运动数据分析法等专题研修,助力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同时,建立校际教研联动机制,通过跨校公开课、教学案例研讨,促进教师交流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经验。此外,需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将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纳入教学评价指标,引导教师主动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一支兼具运动专业能力、育人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深度契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全文通过分析改革内涵与素养培育要点,提出重构目标、丰富内容等五维路径,为课程优化提供实践方案。未来高校需持续推进改革,让体育课程更精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筑牢体育根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海琴.中国式现代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23):32-35.

[2]周润华.数字技术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体育风尚,2025,(14):92-94.

[3]吴庆楠.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J].健与美,2025,(07):140-142.

作者简介:赵丹(1980.1-),男,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