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模式下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策略
徐世燕 Otgontsetseg 指导老师
蒙古国奥特根腾格尔大学
引言:
生活自理能力是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基础性技能,其培养过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校协同模式通过整合家庭的生活化训练和学校的专业化指导,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连贯一致的学习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克服单一干预的局限性,更能促进儿童技能的泛化和巩固。探讨家校协同模式下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对改善特殊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校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
家校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多层次环境系统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微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协同合作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连贯稳定的成长支持。家庭与学校的有效互动可以弥合环境差异,减少儿童适应障碍,促进能力泛化。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进行学习,家校一致的行为示范和强化机制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更清晰地理解社会规则和生活技能。家庭和学校共同采用结构化教学策略,如任务分解和视觉提示,能够增强儿童的学习效果。此外,合作中的持续沟通和资源共享可以优化干预方案,确保儿童在不同环境中获得连贯的经验。家校协同不仅提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与学校在干预中的角色与挑战
(一)家庭在干预中的角色与挑战
家庭在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干预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范和引导,为孩子提供最自然的学习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家长面临着专业知识匮乏的困境,无法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这直接影响了干预效果。家庭环境的随意性与情绪化特征,往往导致训练缺乏必要的结构性和一致性。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干预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使得部分家长难以持续投入,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家庭成员间教育理念的分歧,进一步加剧了干预效果的波动性。
(二)学校在干预中的角色与挑战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在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结构化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的教学方法,为系统化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普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难以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大班额的教学现状使得教师无法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关注,影响了训练的持续性。学校环境的局限性也导致习得技能难以迁移到实际生活场景中。专业师资和辅助工具的短缺,更是制约了干预质量的提升。
(三)家校协同中的衔接问题
家校协同的理想状态是形成教育合力,但现实中存在诸多衔接障碍。信息沟通不畅是最突出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往往无法及时获取对方的训练信息,造成干预策略的断层。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常常引发矛盾,学校可能更注重学业发展,而家庭则更关注生活适应能力。这种分歧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缺乏制度保障是另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专业协调团队,使得协同工作难以持续深入开展。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家校协同的实际效果。
三、家校协同模式下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
家校协同模式下,家庭和学校需要清晰划分责任,形成互补的合作关系。家庭作为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融入生活技能训练,例如在早餐时间练习使用餐具,在洗漱时引导孩子完成刷牙步骤。这种日常重复训练能够帮助孩子将技能内化为习惯。学校则具备专业的教育资源和结构化教学经验,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如分步骤教授穿衣技巧,或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自理能力。例如,一名自闭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整理书包后,家长在家中延续相同要求,孩子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这种分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家庭的生活化场景,又发挥了学校的教学优势,使干预效果最大化。
(二)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同步
家校协同的顺利开展依赖于畅通的沟通渠道。双方需要通过定期面谈、书面记录或数字平台共享孩子的训练进展和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向家长发送孩子在学校的自理能力观察记录,详细描述其完成任务的独立性和需要辅助的环节;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迁移学校所学的技能。这种双向沟通帮助双方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避免因信息不同步导致的训练脱节。例如,当教师发现孩子在校能够独立穿脱外套但家中仍依赖家长时,可以协同家长分析环境差异,制定更一致的辅助策略。透明的信息交流是家校协同持续优化的基础。
(三)统一干预方法,增强技能泛化
自闭症儿童对一致性的需求较高,家校采用相同的干预方法能够减少孩子的适应困难。例如,如果学校使用视觉提示卡教授洗手步骤,家庭也应张贴相同的流程图,并使用一致的语言指令。这种方法帮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快速识别任务要求,降低因规则变化引发的焦虑。例如,一名儿童通过学校的结构化任务分解学会叠衣服后,家长在家中按照相同步骤引导练习,孩子逐渐能够在卧室和教室中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统一的干预方法不仅提升了训练效率,还促进了技能在不同场景中的自然泛化,使孩子真正掌握生活自理能力。
(四)整合资源,构建支持网络
家校协同不应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的双边合作,还需引入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例如,社区康复中心可以为家长提供生活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干预技巧;专业机构则能定期评估孩子的能力发展,为家校提供调整建议。例如,在家长学习使用代币制强化孩子的进食行为后,教师在校内延续相同的奖励机制,孩子进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明显提升。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打破了单一干预的局限性,通过多维度支持为孩子创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家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能够为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保障。
结束语
家校协同模式为提升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构建了科学有效的支持体系。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策略协同,不仅能够克服单一干预的局限性,更能促进儿童技能的泛化与内化。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提升儿童独立生活能力、改善社会适应性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应着力完善协同机制,强化专业指导,深化社会支持,构建更加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网络,为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持续保障。这一模式的深入实施将为特殊教育实践开辟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仁锋.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5,(05):94-96.
[2]叶志文,陈思珠,汪小菲.家校社联动促进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策略[C]//广东省高等教育学
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 年广东省特殊教育专业学术会议论文
集.广东省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2024:862-867.
[3]王本强.家校合作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影响及策略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32):93-94.
[4]朱胜男.浅谈教学实践中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与效果[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1):
71.
[5]赵洪霞.家校协同开展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案例实践[J].新课程(上),2018,(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