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减负提质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

张永青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肥东圣泉中学 2316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初中历史作业提出了“减负”与“提质”的双重要求。长期以来,初中历史作业多依赖教材课后习题与配套练习册,形式以抄写、背诵为主,内容缺乏趣味性与针对性,学生常机械完成,既加重负担,又难以真正理解运用历史知识,甚至滋生厌学情绪。校本作业基于学校教学实际与学生学情开发,更能体现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因此,探索减负提质视角下初中历史校本作业的创新设计,对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二、减负提质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创新意义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校本作业的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减负层面看,传统历史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固化,常让学生在大量重复性任务中疲于应付,负担沉重。而创新的校本作业能精准聚焦教学重点,剔除冗余内容,以精简且贴合学生实际的任务,让学生从繁重作业中解脱出来。从提质角度出发,校本作业依据学校特色与学生学情定制,可设计如历史角色扮演、实地历史考察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升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跨学科融合作业,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

三、减负提质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分层类校本作业

分层作业是依据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基础薄弱者巩固知识,学有余力者拓展提升,避免“一刀切”作业的负担,同时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契合减负提质“关注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的目标。

以“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层校本作业。基础层作业,针对历史知识掌握较弱的学生,布置“绘制史前时期时间轴”任务,要求学生在时间轴上标注远古时期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起源等重要事件的时间与简要内容,助力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立时间概念。提升层作业,面向历史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角色扮演:我是史前部落成员”,让学生选择史前某一部落,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用简短文字描述部落一天的生活,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拓展层作业,为历史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准备“小论文: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课外资料,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与写作能力。通过分层作业,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任务,基础薄弱者无过重压力,学有余力者得到充分锻炼,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

(二)结合历史情境,设计情境类校本作业

情境类作业将历史知识融入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作业趣味性与真实性。这种形式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同时提升历史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符合减负提质“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理念。

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模拟隋唐时期的外交使者”情境作业。设定情境:学生作为唐朝外交使者,要前往日本(当时的倭国),向日本天皇介绍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并带回日本相关情况。作业要求学生从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经济成就(如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化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选取内容,撰写一份外交报告,同时想象日本方面可能的反馈并记录。学生完成作业时,需深入学习隋唐时期知识,整合后表达,既巩固知识,又仿佛置身历史情境,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作业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背诵,而是充满趣味的历史体验。

(三)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实践类校本作业

实践类作业强调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这类作业减少机械书面作业,符合减负要求,同时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提质目标。

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为例,教师可布置“寻访家乡的近代历史遗迹”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寻找家乡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战争旧址、人物故居等。学生在寻访过程中,拍摄照片,记录遗迹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并撰写一篇寻访报告,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通过实践作业,学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亲身接触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的沧桑厚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既减轻书面作业负担,又培养了观察、探究能力与历史情怀,提升了历史学习质量。

(四)利用多元资源,设计开放类校本作业

开放类作业不设置固定答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观点见解。这类作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同时,开放类作业形式灵活,学生可根据兴趣与特长选择作业形式,减少作业的强制性与机械性,体现减负提质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我心中的新中国”开放作业。要求学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认识与情感。学生可以选择绘制主题绘画,用色彩与画面展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建设的热情;也可以创作诗歌,抒发对英雄先烈的敬意与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制作手抄报,整合相关历史资料与自己的感悟。作业完成后,在班级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分享作品与创作思路。这种开放类作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深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理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重效果。

四、结语

减负提质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创新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分层类、情境类、实践类、开放类等多种形式的校本作业,既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能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与综合素养。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校本作业形式,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实际优化作业设计,让初中历史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的有效载体,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瑞水.减负提质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4):10

[2]郭欢影.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J].教育,2025,(21):13-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