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作德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春锋

“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作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校德育目标认知不一致

在 “双减” 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仍未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教育的核心目标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认为 “只要成绩好,品德自然好”,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将德育视为学校的 “专属责任”,缺乏主动参与德育的意识与行动。而学校秉持 “五育并举” 的育人理念,将德育置于优先位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家校之间的目标认知偏差,导致双方在德育工作中难以形成统一方向,学校的德育要求难以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落实,家庭的德育优势也无法融入学校教育,最终造成德育效果碎片化,无法形成持续、系统的育人影响力。

(二)家校德育内容缺乏互补性

学校德育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通常围绕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校园生活,通过德育课堂、主题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等形式,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价值理念,侧重集体化、理论化的引导。而家庭德育应依托日常生活场景,以个性化、生活化的方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家务劳动、兴趣培养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担当、生活习惯与同理心。但在实际中,许多家庭将课余时间仍用于辅导学生作业、参加学科类补习,忽视了生活中的德育渗透;同时,学校也未针对 “双减” 后的新变化,为家庭德育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指导,导致家校德育内容要么重复叠加,要么严重脱节,无法实现 “学校理论引导 + 家庭实践养成” 的互补格局,难以覆盖学生成长的全场景、全环节。

二、“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作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 “目标协同” 的家校德育共识

学校应主动承担起理念引导的责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 “双减” 政策内涵与德育价值的宣传解读。线上可利用学校公众号、家长群推送 “双减” 与德育相关的政策解读文章、专家观点、典型案例;线下可定期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家长沙龙、德育工作座谈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共同探讨 “新时代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养”“家庭在德育中的角色与责任” 等话题。同时,学校应邀请家长参与德育目标的制定过程,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家庭的教育期望,共同明确不同学段的德育重点,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从 “被动配合” 转变为 “主动参与”,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目标一致” 的德育共识,为家校协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打造 “内容互补” 的家校德育体系

学校应结合 “双减” 后学生课余时间增多的特点,优化德育内容结构,减少单纯的理论说教,增加生活实践、志愿服务、传统文化体验等实践性德育内容,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社区公益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同时,学校需为家庭德育提供清晰的内容指引与资源支持,例如编制《家庭德育指导手册》,按月份推荐德育主题,并配套提供具体的活动方案;建立 “家校德育资源共享库”,上传德育视频、亲子活动案例、家庭教育文章等,方便家长获取资源。

(三)创新 “双向互动” 的家校德育沟通模式

学校应突破传统沟通形式的局限,构建多元化、互动式的家校德育沟通平台。在线上,可搭建专门的 “家校德育沟通 APP” 或在现有校园平台中增设德育模块,设置 “学生德育表现互评区”、“家长困惑答疑区”、“德育经验分享区”,实现家校实时互动、信息双向流通。在线下,可定期开展 “家长开放日” 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观摩德育课堂、参与主题班会、体验校园劳动,直观了解学校德育的开展情况;组织 “亲子德育实践活动”,如亲子志愿服务、亲子传统文化体验等,让教师与家长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交流学生的德育表现,增进教育共识。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家校沟通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沟通技巧与德育指导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家长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德育理念,为高效沟通提供专业支撑。

三、“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作德育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家校协作德育组织机制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 “家校协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委员会代表共同组成,明确各成员的职责:校长负责统筹规划家校协作德育工作的整体方向与资源调配;德育主任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活动计划与管理制度;班主任负责与家长的日常沟通、落实具体德育任务;家长代表负责收集家长意见、反馈家庭需求、参与德育工作监督。领导小组需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家校协作德育的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建立 “家校德育职责分工制度”,明确学校、家庭在德育中的具体责任,如学校负责德育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资源提供,家庭负责日常品德引导、生活习惯培养、亲子互动陪伴,确保家校协作德育工作有组织、有规划、有落实。

(二)加强家校协作德育师资与家长培训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师、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将家校协作德育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涵盖 “双减” 政策下的德育理念更新、家校沟通技巧、家庭德育指导方法等,邀请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进行案例教学与经验分享,通过模拟沟通、小组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家长开展系统化的德育培训,开设 “家长德育课堂”,按学段、分主题设计培训内容:针对低年级家长,重点培训 “习惯养成类家庭德育方法”;针对中高年级家长,重点培训 “价值观引导、亲子沟通技巧”;针对初中家长,重点培训 “青春期品德教育、责任意识培养”。“双减” 政策为家校协作德育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构建有效的家校协作德育途径,不仅是破解当前德育困境的关键,更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学校与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两大核心场域,需打破认知壁垒与责任界限,以目标协同凝聚共识,以内容互补覆盖全场景,以高效沟通增进联动,在健全的组织、培训、评价机制保障下,形成 “家校同心、德育同行” 的育人格局。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协作德育还需持续创新实践,不断适应学生成长的新需求、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让德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德伟.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作德育的有效途径[J]. 家庭生活指南, 2025, 41 (09): 150-152.

[2]贾芳. 架起新生家校协作教育的桥梁[J]. 教师, 2019, (33): 14.

[3]齐琦. 基于云环境下的家校协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内蒙古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