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软权力视角下韩国公共外交的特点与启示

作者

宣鸣宇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410081

1990 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出版了《必要的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一书,同年,奈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上发表了《世界权力变革》与《软权力》两篇文章,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的概念和理论。韩国在 20 世纪末,逐步意识到了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性,开始了其力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韩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机构以塑造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为目的,拉开了开展公共外交的进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韩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韩国文化在其传播过程既促进了韩国的对外交流,又提升了其他国家对韩国的文化认同感。

一、软权力与公共外交

软权力这一理念在被系统提出之前,就已经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性的知识或公民制订的法律,都是软实力的来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德”即是软实力。这些论断大致奠定了现代国际政治有关软实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是首次尝试对软权力进行理论阐述的人。软权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所拥有的资源。约瑟夫·奈认为,一国之软权力主要体现在三种基本资源上:(其吸引力之所在的)文化、(在国内外所奉行的)政治价值观,和 (他者视之为合法的且具道德典范的)外交政策。其中文化的作用最大,可视之为基础;政治价值观一定来自于文化,而外交政策则来自政治价值观。[2]软实力作为非物质性的权力,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软实力根据运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性权力、社会性权力、文化性权力。根据权力属性不同,可以划分为吸引性权力与塑造性权力。[1]

公共外交是指国际行为体通过影响外国公众来营造一种对行为体有利的国际环境的行为。[3]公共外交的主体不局限于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其中,但公共外交必须由政府主导,服务于整体的国家外交。公共外交以其他国家政府、公众为对象,通过交流、合作、援助等多种方式,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与其他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加强国际话语权,掌握有利国际舆论,从而提升国家的软权力。

二、韩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首先,文化外交是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2010 年,韩国正式开启公共外交,但在此之前,韩国对外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歇。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歌曲早已受到了全球年轻人的追捧。由于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韩国的文化外交之所以成为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由于韩国文化在韩国确定公共外交的战略方针之前便存在并且可预见其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光明,韩国政府乐于延续这种光明的趋势,也可省去开发新的渠道以把韩国推向世界的许多力气;另一方面,多年的“韩流”现象证明外国公众对韩国文化的接纳性较强,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柔软的”和渗透性的方式推广韩国文化产品,达成宣扬韩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并且效果良好。[4]韩国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跆拳道、韩国料理都随着韩国文化外交走向世界,成为了代表韩国的重要标志。

其次,韩国政府是公共外交的首要推动力。韩国的文化外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韩国政府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1990 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1993 年金泳三政府颁布了《新韩国文化发展5 年计划( 1993~1997 )》,提出文化产业化概念。1994 年金泳三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局,1995 年制定《电影振兴法》,并通过《文化艺术振兴法(修正案)》将电影和娱乐产业也纳入 5 年计划中。1999 年金大中政府成立国政宣传处,将其从文化公报部独立出来,专门负责韩国的文化公共外交业务。[1]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大大加强了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为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其他国家,驻他国韩国大使馆以及韩国文化院等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借此传播韩国文化,以达到实现公共外交的目的。

再次,知识公共外交成为了解韩国的重要手段。约瑟夫·奈认为,知识的力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谁领导知识革命,谁就拥有软权力的优势,在未来世界格局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韩国的知识外交以传播知识、教育交流、学术交流为核心,这一手段比起其他手段更具有稳定性。例如,韩国在其他国家开办世宗学堂,借助世宗学堂这一平台,教授其他国家大众韩语,推动韩语在全球各地传播,截至 2023 年 6 月 24 日,世宗学堂在全球共开设 248 所,遍布 85 个国家和地区。[5]除了大力推广韩国语以外,通过与他国高校交流等方式,介绍韩国历史与传统也成为知识公共外交的手段之一。利用互联网,开展丰富多样的“云活动”也推动了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三、韩国公共外交对我国的启示

2012 年 11 月,公共外交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表明我国开始重视软权力的作用。但在我国,提升软权力主要在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西方学者对软实力作用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指向具体对象的战术层面上,还没有上升到具有普遍规律的战略高度。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从根本上超越了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的西方立场。[6]中国的经济实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迫切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声权,并且构建一个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一,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支持和促进民间文化的公共外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文宣传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官方主办的文化活动也让更多外国民众了解到中国。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带有官方色彩的活动往往会被西方国家视为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对改善中国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更多地支持民间团体和非官方组织参与公共外交。这些非官方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官方色彩给外界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展示更加真实、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民间团体的参与能够弱化意识形态的特征,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组织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艺术展览、文化节庆、学术讲座等,为外国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国形象的积极塑造,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文化软实力。韩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举办各种线上“云活动”,如线上展览、线上音乐会等,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在网络体验和感受韩国文化。特别是韩国的综艺节目、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推广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AI、AR、VR 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更为远距离虚拟体验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体验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也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广中华文化。例如,结合 AI、AR、VR 技术,可以开发能虚拟体验的中华文化产品,如虚拟书法、虚拟国画、虚拟雕刻等,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此外,也可以通过线上展览、线上演出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体验中华文化,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度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至关重要。韩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为社会制造文化作品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避免了侵权等不利于文化产业繁荣的负面因素。中国也正在逐步提高对文化产权的意识,并努力落实相关法律政策,这将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激发社会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度方面,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文化作品的版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防范市场乱象,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创作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创意产权,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双赢发展。

四、结语

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国家软权力资源的一种,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润物无声地传达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与理念。除了文化,我国其他的软权力在世界上也取得了良好反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各国人心,中国对外援助使世界共享发展红利,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软权力资源的体现。韩国的公共外交既有一定成效,也存在着局限性,但总体上韩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全金姬.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2][澳]奈仁·奇蒂,颜震(译),软权力与公共外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P20-27.

[3]Nicholas J. Cull, Public Diplomacy: Lessons from the Past[M], Los Angeles, CA: Figueroa Press, 2009, p.12.

[4]张琪.公共外交视角下的韩国国家形象构建浅析[J],当代韩国,2017(02):P52-65.

[5] “ 教 外 国 人 说 韩 语 ” : 韩 国 将 在 海 外 新 增 19 所 世 宗 学 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740416145850204&wfr=spider&for=pc

[6]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兼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23(05):P188-203.

作者简介:宣鸣宇(2000—),男,汉族,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文学硕士,单位:,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