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

马心蕊

第八师石河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832000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调整进程缓慢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显著压力,调整进程滞后于发展需求。在产业结构上,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仍较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而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虽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尚未达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水平,产业结构 “重传统、轻新兴” 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在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尚未完全扭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虽不断增强,但消费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如高品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在城乡结构上,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影响经济结构整体优化。

(二)增长动力转换困难,新旧动能衔接不畅

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新旧动能衔接存在断层。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减弱,人口红利消退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使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投资边际效益下降,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新增长动力虽在培育,但尚未形成足够支撑力,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不断提升,但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 “卡脖子” 问题,关键零部件与高端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此外,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缺乏有效衔接机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未能形成协同效应,部分传统产业因创新能力不足陷入发展困境,而新兴产业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培育不成熟,难以快速填补传统产业留下的增长缺口。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蕴含的重要机遇

(一)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宏观政策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通过减税降费、定向降准等措施,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激发市场活力;在产业政策上,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区域政策上,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此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焕发新活力,如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改变传统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三)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空间广阔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市场规模看,中国人口基数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长,对各类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形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从消费结构看,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居民消费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对高端消费品、健康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领域的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内需拉动作用看,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成为抵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石。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发展策略

(一)加快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产业与需求协同升级

以结构优化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协同升级,缓解结构转型压力。在产业结构优化上,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提高高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构建 “传统产业升级 + 新兴产业引领” 的产业体系;在需求结构优化上,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同时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生领域的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现产业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

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新旧动能顺畅转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聚焦核心技术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 “卡脖子” 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培育创新型企业与领军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嫁接、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新旧动能互补共进的发展格局,确保经济增长动力持续稳定。

(三)深化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发展韧性与竞争力

以深化开放合作应对外部环境挑战,提升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国际竞争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同时支持中国企业 “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立足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构建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国内循环提升经济韧性,通过国际循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束语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结构转型、动力转换、外部环境复杂的挑战,也拥有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内需潜力释放的机遇,这一阶段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通过加快结构优化、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开放合作,可有效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未来,随着各项策略的落地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将逐步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内在潜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芊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 (12): 27.

[2]昌忠泽.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政策选择[J]. 财经智库, 2017, 2 (03): 87-101+142-143.

[3]赵向华, 杜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经济论坛, 2017, (01):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