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思政课堂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婧妍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北京市 100085

引言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需聚焦小学启蒙阶段。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短视频、互动白板等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可能,而当前部分小学低年级思政课仍依赖传统讲授模式,存在传统文化资源本土化不足、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难以契合低年级学生直观认知特点。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与低年级思政课堂融合路径,既是落实政策要求的必然举措,也是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

一、A 小学低年级思政课堂概况

A 小学作为城区公办小学,1-2 年级共 8 个班级约 320 名学生,低年级思政课由 2名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和 2 名语文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师平均教龄 5 年且均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该校低年级严格按课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每周安排 1 课时并配套人教版教材,教材内涉及传统节日的内容共 3 处。实际教学中,内容多围绕教材文本展开,聚焦节日传说与习俗罗列,像讲解中秋时仅介绍嫦娥奔月传说和吃月饼习俗,未进一步挖掘团圆背后的家庭责任等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偶尔加入读儿歌、看图片等简单互动,整体缺少能让学生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和贴合节日氛围的情境创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低年级思政课堂的难点分析

(一)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本土化+低龄化”传统节日资

A 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低年级思政课堂时,教学资源开发存在明显不足,尚未针对传统节日开发专属教学资源包,教师开展教学时只能完全依托教材文本,未能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习俗,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场景脱节[1]。同时现有教学资源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文字和静态图片为主,缺少适配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动态动画、简易手工教程以及互动游戏等直观资源,在讲解春节相关内容时,就没有可供学生参考的剪窗花、写福字等简易操作视频,难以满足学生直观学习需求。

(二)教学方式适配性差:未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A 小学低年级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学方式与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适配性较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教师却常以长时间讲授为主要形式,讲解端午相关内容时会用 20 分钟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全程未设计包粽子、做香囊等让学生动手参与的体验环节,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始终较低。同时教师仅侧重介绍节日习俗,讲解春节时只强调贴春联、放鞭炮等形式,未将这些习俗与孝亲敬老的思政目标建立联系,最终造成文化教育和思政育人相互分离的情况。

三、基于传统节日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低年级思政课堂策略

(一)开发“分层化 本土化”传统节日教学资源包

1.资源包设计原则

A 小学在开发“分层化+本土化”传统节日教学资源包时,需遵循契合低年级认知的原则,结合该学段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选取动画、简易手工模板等具象化资源形式,避免复杂抽象的文字表述。资源包设计需对接思政目标,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与低年级思政课育人方向紧密联系,让节日相关内容自然承载孝亲、团圆等道德理念[2]。同时要融入本土元素,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内容转化为适合低年级学生理解的资源,让资源包兼具适配性、育人属性与地域亲近感。

2.资源包具体内容

A 小学的中秋资源包内含苏州“兔儿爷”传说动画,动画情节经过简化以适配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收录本地桂花糖粥制作短视频,视频侧重呈现家长协助孩子操作的步骤,另有“中秋团圆”主题涂色卡,卡片上设计和家人赏月、给长辈送月饼等贴合思政导向的场景。端午资源包收录本地“端午龙舟赛”实拍照片,照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视角,搭配简易香囊制作材料包,材料包内提前准备好预剪布片与安全针线,还有“屈原故事”绘本,绘本以大幅图画搭配简短文字。春节资源包有本地“贴春联”习俗讲解音频,音频采用方言与普通话双语形式,配备“剪福字”简化模板,模板带有虚线轮廓便于低年级学生操作,以及社区“春节送福”活动报名表,方便学生报名参与实践。

(二)创新“体验式+互动化”传统节日教学方式

1.情境体验教学

A 小学一年级中秋课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时,需要将教室按家庭聚餐的样子摆放小桌椅,每张桌子周围安排 4-5 名学生围坐,提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准备迷你月饼与苹果、葡萄等常见水果带到课堂。课堂上播放轻柔的中秋主题背景音乐,投影屏幕展示圆月与灯笼的图片营造节日氛围,引导学生模拟和家人一起赏月的场景。教师先拿起自己带来的迷你月饼递给旁边学生,再鼓励学生互相给同桌递月饼,之后讲解分享行为也是团圆的一部分,在自然的互动中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思政理念。

2.动手实践教学

A 小学二年级“端午香囊制作”课开展动手实践教学时,课前需要准备预剪的直径 10cm 圆形布片,布片边缘处理成圆角防止刮伤学生手指,干艾草按每袋 5g 左右分装成小纸袋,彩色抽绳提前在一端打好结方便学生后续操作。课堂上先播放 3-5 分钟的端午香囊文化短视频介绍其传统意义,接着教师放慢动作演示塞艾草、抽绳收口的步骤,过程中强调轻拿轻放材料[3]。学生动手制作时安排家长志愿者在旁协助,遇到操作困难及时指导,制作完成后引导学生分享香囊想送给的人及原因,让课堂实践自然承载文化与思政内涵。

3.数字化互动教学

(三)构建“培训+教研”教师素养提升机制

1.专项培训

A 小学低年级春节课开展数字化互动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前在希沃白板中导入精心筛选的春节习俗图片,图片包含本地常见的贴春联、挂灯笼以及非本地的吃饺子等内容,每张图片下方标注简短的习俗名称。课堂上教师打开白板的互动展示模式,逐张呈现图片并说明规则,让学生看到属于本地的春节习俗就用手势比“√”,不属于则比“×”。展示贴春联图片时,学生集体比出“√”,白板随即弹出彩色动画特效给予反馈;展示吃饺子图片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中春节饮食,再集体比“ × ”。答对的学生能获得教师提前准备的红色福字贴纸,贴纸边缘经过圆角处理,整个互动过程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本地春节习俗。

2.跨校教研与师徒结对

为提升低年级思政教师在传统节日教学方面的素养开展专项培训,需要邀请本地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或民俗学者这类本土文化专家进校,培训过程中专家会详细讲解学校所在地区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本土习俗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还会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短、动手能力有限的特点,指导教师设计传统节日活动的具体技巧,比如如何简化手工操作步骤、合理控制活动时长[4]。同时学校还可以统一安排教师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秋特辑、《故事里的中国》端午专题,观看结束后组织集体研讨,帮助教师从节目中提取适合课堂教学的素材,比如节日相关的诗词、生活化的故事片段,进一步充实教师的教学资源储备。

(四)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1.家校协同活动

学校在中秋开展“家校共话中秋”活动时,需要提前邀请有不同中秋生活记忆的家长走进课堂,用生活化的语言分享自己小时候过中秋的经历,像手工制作兔儿爷、全家结伴走月亮等场景。活动后布置亲子赏月打卡任务,让家长陪伴孩子在中秋夜赏月,通过拍照或画简单图画的方式记录过程,下次课学生带回课堂分享。春节“亲子写福字”活动中,学校要发放带虚线轮廓的福字模板,家长协助孩子用安全彩笔或简易毛笔涂色、描摹完成作品,之后一起将福字送到社区独居老人家中,学生用图画搭配拼音的方式撰写送福日记,记录送福时的真实感受。

2.校社协同实践

A 小学与所在社区合作开展“春节送福”活动时,低年级学生需要带着课堂上剪好的福字,在思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社区,挨户为居民送上福字,过程中会用简单的语言向居民说明福字代表的祝福含义,在与居民的温和互动中渗透服务他人的思政目标[5]。学校还要和市传统节日文化馆合作,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端午文化展”,学生在展厅里近距离观看各式香囊、缩小版龙舟模型,听讲解员介绍本地端午挂香囊、赛龙舟的习俗,参观结束后用图画搭配少量文字的形式完成“参观手账”记录所见所感。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思政课堂实施效果

实施一段时间后,对 A 小学低年级 320 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知道本地中秋“走月亮”习俗的学生从 10% 提升至 82% ,能说出端午“香囊寓意健康”的学生从 15% 提升至 78% ,课堂观察显示传统节日课堂学生主动发言次数从平均 3 次/课提升至 12 次/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从 15 分钟延长至 25 分钟; A 小学 4 名低年级思政教师均能完整讲解本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 名能自主设计“传统节日+思政”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欢欢喜喜过大年”课中结合数字化工具与实践活动,课堂满意度从 65% 提升至 92% ;学校将传统节日教学资源包纳入低年级思政课校本资源库,与社区、市传统节日文化馆建立长期合作,每学期开展 2 次“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形成“课堂教学—家庭延伸—社会实践”的育人链条,相关经验被区教育局作为案例推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思政课堂需破解资源、教学方式、师资、协同四大难点,这就需要采取开发“分层化+本土化”资源包、创新“体验式+互动化”教学方式等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认知与思政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助力学校形成特色育人模式。未来可进一步拓展传统节日覆盖范围,将清明、重阳等节日纳入教学体系,建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评价机制,持续推动小学低年级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祝英.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的融合路径[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 (02): 82-84.

[2]李玲.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 山西大学, 2024.

[3]徐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 智力, 2023, (28):13-16.

[4]丁蓉.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 (05): 91-93.

[5]吴琼. 小学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J]. 广西教育, 2023, (04):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