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

程昱昕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生态旅游景区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吸引力,其发展需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但当前部分景区因管理模式粗放,出现游客流量超出环境承载量、生态资源遭人为破坏、管理主体权责脱节等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景区竞争力的关键,对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细化游客管控:平衡流量与体验的核心路径

游客是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对象,也是生态保护的潜在影响者。传统“无差别接纳”的游客管理模式易导致流量失衡与生态压力,需通过精细化管控实现“流量可控、体验优质”的目标。

1.1 动态化流量调控机制

基于景区生态承载能力,建立“监测-预警-调控”的动态流量管理体系。通过安装智能门禁系统、红外计数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各核心景点的游客数量;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设定不同区域的“流量阈值”,当游客数量接近阈值时,通过景区官网、小程序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调控层面采用“预约分流+分时进入”模式,游客需提前预约并选择入园时段,同时对热门景点实行“单向通行”“限时停留”制度,避免局部区域游客过度聚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集中干扰。

1.2 差异化游客引导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游客(如亲子游客、研学团队、摄影爱好者)的需求与行为特点,提供差异化引导服务。对亲子游客,设计“生态科普路线”,搭配儿童专属讲解内容(如动植物趣味知识),同时设置“生态互动区”(如植物观察、昆虫标本制作),引导游客在体验中树立保护意识;对研学团队,提供“定制化研学服务”,联合专业机构设计包含生态调查、环境监测等内容的研学课程,确保游客活动与生态保护目标一致;对摄影爱好者,划定“指定拍摄区域”,避免为追求拍摄效果破坏植被或闯入生态敏感区,同时通过引导服务提升游客体验的针对性与安全性。

二、智能化资源保护:筑牢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防线

生态资源是生态旅游景区的核心资产,传统“人工巡查+事后修复”的保护模式效率低、响应慢,需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实时监测、精准保护”,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1 全维度生态监测系统搭建

整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覆盖“大气、土壤、植被、水体”的全维度生态监测网络。在景区内布设空气质量传感器、土壤湿度检测仪、植被生长监测摄像头、水质监测设备等,实时采集生态环境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若发现异常(如土壤湿度骤降、水质指标超标、植被遭破坏),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管理人员,同时定位异常区域,便于管理人员快速介入处理,实现生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破坏。

2.2 智能化保护措施落地

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具体保护工作,提升保护效率与精准度。针对植被保护,采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监测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与频率,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缺水;针对野生动物保护,安装“红外触发相机”,在不干扰动物生活的前提下监测其活动轨迹,同时划定“野生动物保护缓冲区”,通过电子围栏、警示标识提醒游客禁止进入;针对垃圾治理,采用“智能垃圾清运系统”,通过垃圾中转站的智能传感器监测垃圾存量,当达到清运阈值时自动调度清运车辆,减少垃圾堆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 AI 监控识别游客乱扔垃圾行为,及时进行语音提醒,引导游客规范行为。

三、多元化主体协同: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的合力体系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涉及政府、景区运营方、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多主体,单一主体的管理能力有限,需通过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确保生态保护与旅游运营目标的同步实现。

3.1 明确主体权责与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监管、景区执行、科研支撑、社区参与”的权责分工体系。政府负责制定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法规政策(如生态保护标准、旅游服务规范),并对景区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景区运营方承担日常管理职责,落实流量管控、资源保护、游客服务等具体工作;科研机构提供专业支撑,定期对景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为管理方案优化(如承载量调整、保护措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生态志愿巡逻队”“游客引导服务”等活动,融入景区管理,同时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如优先参与景区就业、获得生态保护补贴),增强其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

3.2 协同平台与利益联结机制完善

搭建“线上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各主体的管理资源与信息,实现数据共享、问题共商、责任共担——例如政府可通过平台发布监管要求,景区上传管理工作台账,科研机构分享评估报告,社区反馈游客行为问题,打破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同时建立“利益共享联结机制”,从景区旅游收益中提取“生态保护基金”“社区发展基金”,分别用于生态修复与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增收,让各主体在协同管理中获得实际利益,避免因“权责不对等、利益不共享”导致的协同动力不足,形成“各尽其责、各获其利”的良性循环。

结论: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优化,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前提,以“游客体验”为服务导向,以“主体协同”为保障支撑。通过精细化游客管控,可平衡流量与生态压力,提升游客体验品质;通过智能化资源保护,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与精准修复,筑牢景区发展的生态基础;通过多元化主体协同,可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形成管理合力。未来,生态旅游景区需进一步推动“技术赋能管理、协同提升效能”,持续优化管理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释放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生态美、游客乐、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汇川.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J].商展经济,2021(06):25-27.

[2]孙浩钧.生态旅游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营销界,2020(4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