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的探讨
周璨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安徽 247000
一、背景/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正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医学类及相关专业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检验技术、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许多大型医院甚至实现了从样本采集、处理到结果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这种高效、精准的技术模式大大提升了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项目为主,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实习或就业初期面临较大的适应压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后续的操作技能。这直接压缩了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认知和发展规划存在明显不足。很多学生对医学检验特别是生物化学检验的具体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不深,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使命感,进而影响学习动力和专业认同感。同时,在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课堂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其在实习或工作中难以与患者、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影响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医患矛盾。
因此,高职院校在生物化学检验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亟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应加强与临床一线的对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操作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应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同时,应强化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进方法的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成为临床检验的核心设备之一。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教学中仍以传统手工操作为主,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严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亟需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第一,搭建虚拟仿真平台是解决实验教学资源不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系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式操作界面,使学生能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获取实验数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生物化学检验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流程复杂、设备昂贵、安全性要求高,许多高职院校难以提供完整的实操机会。而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模拟真实的仪器结构、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报警处理、校准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熟悉仪器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技巧。这不仅弥补了硬件条件的不足,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熟练度,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依托各类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将符合教学大纲的 PPT 课件、习题集、慕课视频、动画演示等内容上传至教学资源库,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能力。此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让他们在备赛过程中掌握更加规范、系统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与其他院校师生的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也能借此机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先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技能竞赛的评价标准引入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赛促教”。
第四,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应构建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校内考核阶段,过程性考核应涵盖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表现等多个方面,实验成绩应基于整个学期的多次实验结果综合评定,而非仅凭一次期末实验考核决定。同时,还可以引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第五,加强课堂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其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例如,在讲解实验操作时,强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讨论检测结果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在实训环节中,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增强其医学匠心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教学应找准定位,符合临床变化趋势,由于生化检验大部分都基于生化分析仪开展检测,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各个项目检测的相关理论和实际仪器操作来展开。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多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胜任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高慧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J].教师,2023,(20):111-113.
[2]朱冰影,周扬,胡鹤娟.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45-46.
[3]杨莉,刘隽,杜秀红,等.高职高专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1(04):55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