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公益林建设背景下的保护管理现状与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肖阳

朝阳县林业和草原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朝阳 122000

引言

生态公益林主要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划定,并予以保护和补偿的特定林地,为实现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该类森林必须得到良好地保护。此外,除了能有效修复受毁坏的生态系统外,做好生态公益林也能够有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管理责任不清、缺乏足够的保护资金、保护公益林资源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生态公益林问题严重,生态公益林难以持续发展。

一、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保护管理现状

1.1 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的政策体系

我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体系主要是由政策法规来确保的。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政策推行以来,国家以及地方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如《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森林法》以及《生态补偿办法》等等,实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但是由于现在有的一些政策仅是给予了生态公益林以法律方面的保护,并不能够让这些政策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执行的力度、分配的资源以及管理手段都会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效果。

1.2 基金投资和生态补偿问题

建设和发展生态公益林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生态补偿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采用财政补贴、奖励等形式给林农适当补偿,补偿林农放弃传统的林业生产活动所损失的机会成本,激励地方政府及农民参与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但由于现行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补偿标准不公允、补偿资金分配不合理等原因,不能使生态保护修复区得到足额保护,如在实施补偿的地区,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意识,使一些本来应该划为公益林的林地因为补偿资金不到位而遭到了人为破坏和侵占。

1.3 保护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生态公益林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依靠政府部门及林业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管,而实际上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弊端较多,管理力度不够,覆盖面小,信息流通慢等;地方上有政府却没有好的监督考核机制,也无有力的监测手段,发现不了问题和发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整改等等;另外,现在的管理模式多是靠人巡护为主,技术支撑和服务化水平偏低,造成了人员使用率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缺钱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但是资金还是相当不足,尤其是针对一些经济较落后和比较偏远的地区的生态公益林来说资金更加贫乏,而且资金较少也是制约了生态公益林日常管理以及后续长远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不能保证生态补偿资金与管理资金到位而影响了当地林业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工作开展,甚至造成了局部资源的浪费或出现管理上出现问题的情况。

2.2 保护生态的能力和监管不够到位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和执行力。然而,部分地区的执行力不足,管理人员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不够,造成了保护措施的落实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生态公益林保护缺乏细致的考核与评估机制,管理单位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此外,部分地方的生态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地对林地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导致非法采伐、火灾等现象频发,给生态公益林的长期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2.3 土地使用权与保护责任的冲突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农民和林业管理部门等。在实际操作中,土地使用权与保护责任的冲突时常出现。一方面,林农希望通过合理开发林地来提高收入,而另一方面,保护责任要求他们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林地。保护政策和土地使用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一些生态公益林面临非法开发、乱伐滥伐等问题。

三、构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3.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做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保护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即以生态公益林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价值为基础,对林农和地方人民政府提供补偿,根据森林生态功能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补偿的标准,并适当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解决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并能真正发挥补偿的作用。

3.2 改进创新生态公益林管理方式

要使生态公益林的长期保护取得实效,要勇于改革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增强管护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生态公益林保护中来;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监管工具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力度;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公益林监测、考核、评估制度,动态掌握各种保护措施的效果,并做好定期考核评估工作。

3.3 强化措施落实,细化政策保障

政策的贯彻执行是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政府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加强贯彻执行力度来保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责任得到落实,强化生态公益林的所有权归谁所有的界限,明晰林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并实行严格的惩处制度,坚决打击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破坏行为;加大对生态公益林保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做好科学的、全面的保护措施。

3.4 打造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生态公益林要想实现长期有效管护,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支持,也可以争取部分社会资本,绿色金融等渠道的资金投入,形成为其提供多样化支持的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的积极性,集多方面之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筹集更多资金来弥补缺口;政府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于生态补偿市场化运行的支持力度,探索更多的生态产品交易方式,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做好充足的资金支撑。

结束语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管理模式单一以及执行力不够的问题。要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好生态公益林,必须要全面做好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林业国有企业发展思考——以千岛湖林业国有企业为例[J]. 柯尚逵;郑淑珍;徐高福.绿色科技,2020(06)

[2] 新时代国有林场绿色发展模式构建探究——以浙江省淳安县林业总场为例[J]. 徐高福;余梅生;孙邦建;王志平;毛显锋.绿色科技,2019(15)

[3] 新时代公益林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J].李红俊;徐高福.华东森林经理,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