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环境工程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作者

彭毅

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环保工程PPP 模式是在环保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PPP 模式,其很好地帮助政府缓解了资金的压力,有利于增强设施的建设运行效率,促进了环保设施和生态保护工作。但环保工程 PPP 项目投资额度较大,项目运作周期较长,所涉及到的问题较为复杂,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面临的环境风险较多,给项目的经济利益、生态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认识环保工程 PPP 项目的全过程环境风险控制方式,对促进PPP 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预期环境成效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环境工程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风险特征

1.1 项目识别与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的环境威胁在于项目计划和策略设想不当引起的威胁,倘若项目计划无法充分认识当地的环境特征和承受能力,则有可能造成项目实施之后的环境破坏,如错选项目点侵占核心自然保护区,破坏物种丰富度等;如策略设想不科学,则可能会出现过度使用能源、污染物超标的现象。项目可操作性评估缺乏可能会使项目在实施期间产生资金匮乏、科技困难的问题,从而影响项目环保效果的实现。

1.2 项目采购阶段

针对项目采购环节来说,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招标文件制定和投标人的资质审核。如果招标文件的制定上无法清晰传达出环保要求与技术标准,将会有引发投标方提交的设计文件无法满足环保要求的风险,同时对于投标方的环保能力和施工经验缺乏严格评价可能导致无相应能力的单位参与竞标,增加了项目实施阶段的环保风险。例如,一些投标方可能为了降低成本选用落后工艺和设施,导致排污指标不达标。

1.3 项目建设阶段

施工阶段环境影响最为显著。在这一阶段,由于工程施工活动的开展,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固废能源等,其周边环境受影响。例如挖掘运输的工程土会飘散大量扬尘,会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工程中的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声音将会阻碍人们正常的生活,施工产生的未经处理的工程废水若排向河流,会造成水体的污染。由于工程建设会影响到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又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

1.4 项目运营阶段

在项目中进行期间,相关环境威胁最为核心的是设备使用与保养等,如果在此过程之中,相关经营者没有针对环境问题展开有效的措施,那么其非常可能引发一些诸如排放物超标与污染、设备损坏等。例如,当污水处理系统出现问题时,经过了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的污水不能顺畅流入水中,则会出现水体未受处理即被排放的状况,从而使水体污染;再如,垃圾处理装置如果出现养护不到位的问题,则其会直接导致垃圾渗滤液溢出,使土地和水源遭到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因立法变更所引起的相关风险,例如将排放标准提高等,若企业不及时调整自身经营计划,便会构成违法。

二、环境工程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识别机制

2.1 风险识别方法

辨识环境风险的方法有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等。其中检查表法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类似项目的经验,列举所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元素并对实际项目情况进行比对;头脑风暴法是指相关人员和团队成员开展不受限制的交流,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揭示潜在的环境风险;德尔菲法是指运用多次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法征询专家意见,再不断综合、回馈等途径得出环境风险要素的方法;情景分析法是指通过创造不同的场景来评估项目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发生的各种环境风险。

2.2 风险识别主体

环境风险识别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投资人、专业咨询机构等,其中政府是项目的管理主体,对项目拥有全方位的视角并了解国家政策规定,在识别环境风险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来评价风险。而社会投资人则更多是具体项目的操作实施者,因此对这些项目各个环节中环境风险的了解越深刻,所需要面临的风险评估也就更完整和具体化。而专业人士往往是根据风险识别提出专业的意见。

三、环境工程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应对机制

3.1 风险规避策略

对于具有重大风险且难以控制的环境风险可以选择回避风险的方式,例如,在项目的识别和准备阶段,如发现项目位址存在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可以选择改寻新址或改变化学工艺规避后续项目实施对环境不可弥补的破坏。而在招标过程中,如果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无法达标的,可以选择拒发出邀请函以寻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

3.2 风险减轻策略

在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或控制环境风险后果程度方面,我们要采取的方法一般也是用来降低环境损害发生概率和降低后果严重性的方法。例如,建造设施运用新技术与新工具,以便降低粉尘、噪音等有害物的排放;强化项目施工期工地的环境管理体系,设立隔高带、喷雾除尘设备等环境保护设备。在运行期可通过改变设备的运行参数,提高设施垃圾处理效率,同时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以及检修,确保其可靠运行。

3.3 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法是将生态风险移转出去由他人承担。常见的风险转移措施有购买保险或签订共担风险合同等。通过购买生态环境污染责任险,可将项目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和社会资金签订的 PPP 项目合同中明确了双方在环保风险中的责任和权利,可将部分的风险转移给社会资金。

四、环境工程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监控机制

4.1 监控指标体系建立

环境风险管理系统与其对应的环境风险评价系统保持同步,如环境质量指标、危害物泄漏量、设施运行状况等,环境质量指标是指空气、水质、土地等,即评价项目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危害物泄漏量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泄漏浓度和量,确保项目建设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设施运行状况是指设备的运行效率、故障等,反映设施的实际运行状况。

4.2 监控方法与手段

观察法、定期巡检法等方法是大多数方法对污染物排放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识别。借助于观察性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以及环境质量的状态,能够在发现情况后及时发出警报。对于环境质量参数和污染物排放的监测需要定期取样以及分析,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现场巡检能够直接获取工程项目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周边环境,从而发现工程存在的环境风险。

4.3 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

设置监控信息反馈系统,实时提供监控数据、分析结果给项目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根据这些反馈的数据对其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实时评价和研究,判定其风险值是否还在可控范围内,若发现风险值超出安全阈值,应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如调整装置运行状态、加强环境保护等。并且要整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环境风险管理策略。

结束语:构建环境工程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控制系统是一个系统而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从更深层的层次认识各项阶段的特点,并在全方面分析其中如何识别处理和监控,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环境风险管理结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及增添。长期而言,随着环境工程 PPP 项目的落实,有必要继续加深相关研究,提高环境风险控制系统的效率,有效应对环境风险中的种种复杂环境。从而使环境工程PPP 项目走向稳扎稳打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华,马晨楠,张璇.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财务风险测度与评价[J].财会通 讯,2021(18):133-138.

[2]彭献武.基于全生命周期的 PPP 项目公司集约化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21(08):46-51.

[3]周小平.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林业 PPP 项目财务测算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04):27-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