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信众参与研究

作者

兰秀英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 674599

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信众作为藏传佛教的主体,其参与程度和方式对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德钦县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当地信众在长期的宗教实践与社会生活中,积极探索与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模式。研究德钦县信众在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参与情况,有助于深入理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内涵、机制与路径,为其他地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信众的主动参与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对这一群体的研究能够为宗教中国化理论提供丰富的实证基础[1]。

一、德钦县藏传佛教概况

(一)地理与人文环境。德钦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域,与西藏、四川接壤,是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县藏族人口占比超 90% ,藏传佛教自公元 8世纪传入后,历经千年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成为藏族群众精神生活的核心,塑造了德钦独特的人文景观与社会风貌[2]。

(二)藏传佛教寺庙与教派分布。德钦县境内分布着噶丹·东竹林寺、桑珠玉仙寺、玉珠顶寺等多座藏传佛教寺庙,涵盖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等主要教派。各教派在教义阐释、仪式仪轨上既保持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形成和谐共处的宗教生态。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信众文化认同凝聚、社区凝聚的中心,承载着信众的信仰寄托与文化记忆[3]。

二、德钦县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方式

(一)宗教实践层面的参与。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德钦县信众将爱国爱教理念融入宗教仪式。在寺庙法会、诵经等活动中,常加入祈求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的内容,使宗教仪式成为表达爱国情怀的载体。例如,每年的“转山节”,信众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过程中,会自发组织为国家祈福的仪式。信众严格遵循国家宗教政策法规开展宗教活动,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对寺庙的管理,自觉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秩序与安全[4]。同时,积极参与寺庙组织的宗教教义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不仅包括传统佛教经典,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法律法规等内容,推动宗教教义阐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这种宗教实践的转变,深化了信众对国家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使信众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共鸣点,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二)信众文化认同层面的参与。德钦县信众在文化认同层面积极推动藏传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在宗教场所的日常活动中,信众通过讲述藏传佛教与中华历史文化交融的故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寺庙的讲经活动中,僧人会将藏传佛教中慈悲、向善的教义与中华传统美德仁爱思想、“仁者爱人”等相结合,引导信众认识到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相通之处。同时,信众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民族分享藏传佛教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文化,强化了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在艺术领域,信众参与唐卡绘制、藏文书法创作、藏戏表演等活动,将中华传统美学元素、道德观念融入其中[5]。此外,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信众主动传播藏传佛教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自身的信仰实践和文化表达,展现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的自信,形成对中华文化更广泛的认同。

(三)社会服务层面的参与。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德钦县信众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等公益活动。在扶贫工作中,部分信众利用自身资源,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与产业发展支持;在教育领域,信众自发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有的还担任学校志愿者,传授藏族传统文化知识。在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信众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他们与其他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友谊。在社区事务中,信众主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为构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贡献力量。这些社会服务实践,让信众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认识到各民族利益休戚相关,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的凝聚力。

三、德钦县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特点

(一)自发性与组织性并存。德钦县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既源于内心的信仰与责任感,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如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参与文化认同相关活动等。同时,在寺庙、宗教团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信众的参与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能够形成合力,高效推进各项工作。例如,在寺庙的组织下,信众共同参与佛教文化展览活动,系统展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在活动中强化文化认同。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信众在传承藏传佛教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吸收现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宗教教育方面,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传播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理念;在社会服务中,借鉴现代公益组织的管理模式,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在文化认同层面,信众也借助现代传播平台,宣传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成果,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使传统的文化认同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个体与群体的协同。信众以个体身份积极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各项活动,同时又注重群体协作。在文化认同相关活动中,个体信众发挥自身特长,如通过讲述故事、参与文化创作等方式,表达对文化融合的理解;而群体则通过合作形成文化认同的整体力量,共同推动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更广泛的文化认同。

四、德钦县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认同弱化的风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部分年轻人对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理解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有所下降。部分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与本地宗教文化和社区的联系减少,导致文化认同的代际传承面临挑战,影响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认同层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宗教与现代社会适应的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藏传佛教部分传统教义、仪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信众在理解和践行宗教教义时,需要在保持宗教特色与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之间寻找平衡,这对信众的宗教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这种矛盾也会影响信众在文化认同层面的构建,使得信众在处理宗教与现代文化关系时产生困惑,削弱文化认同的稳定性。

(三)外部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外部文化大量涌入,对藏传佛教文化产生冲击。部分信众,尤其是青少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有所削弱,动摇了文化认同的根基,进而影响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推进德钦县信众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文化认同教育。政府与宗教团体可通过多元渠道深化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教育。一方面,依托寺庙、村(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主题讲座、文化展览,邀请专家学者或宗教界人士解读两种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优势,以纪录片、动漫、图文故事等创新形式,展现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交相辉映的经典案例,提升文化认同教育的感染力与覆盖面,切实增强信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向心力。

(二)深化宗教教义阐释。组织宗教界人士深入研究藏传佛教教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法律法规,对宗教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通过举办宗教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信众正确理解宗教教义,促进宗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教义阐释过程中,突出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进一步巩固信众的文化认同。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政府应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和保护民族宗教文化的良好氛围。鼓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信众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加强对外部文化的引导与管理,减少不良文化对信众的负面影响。通过举办文化节、交流会等活动,为信众提供文化认同实践的平台,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信众文化认同的持续发展。

德钦县信众在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通过宗教实践、信众文化认同、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呈现出自发性与组织性并存、传统与现代融合、个体与群体协同等特点。尽管面临文化认同弱化风险、宗教与现代社会适应矛盾、外部文化冲击等挑战,但通过强化文化认同教育、深化宗教教义阐释、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激发信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持续深入发展。德钦县信众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对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作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思考[J].中国宗教,2018(01):12-15.

[2]孙勇。滇西北藏族聚居区地理环境与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6):89-95.

[3]扎洛。藏传佛教寺庙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J].西藏研究,2020(03):110-117.

[4]张桥贵。宗教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云南藏区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21(02):145-153.

[5]杨筑慧。民族宗教文化传承中的群众参与研究——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4):105-111.

云南省迪庆州党校系统课题“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德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5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