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源头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
王磊 彭军军 沙国蔚 陆敏峰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1.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施工工艺成熟度与建造效率的双重提升,施工现场在施工高峰期面临多工序穿插、人员密集、材料堆积等复杂场景,安全管理难度显著增加。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海因里希法则”揭示,1 起重大事故背后对应 29 起轻度事故与 300 起潜在隐患,消除潜在隐患是遏制事故的关键。当前建筑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不佳及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分析施工隐患的产生机理与事故致因逻辑,结合实践提出针对性防范策略,旨在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行业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型。
2.主体
2.1 论文总体方案与选题论证
2.1.1 研究方案设计
本文采用“理论支撑-致因拆解-策略提出-实践落地”的研究框架,围绕“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源头防范”核心问题展开。
理论层:以“海因里希法则”为隐患量化分析依据,以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人-物轨迹交叉”原理为核心,明确事故发生的内在逻辑。
致因层:从直接原因(人、物、环境)与间接原因(管理)两个维度,系统梳理施工隐患的具体表现与相互关联。
策略层:基于致因分析,提出“人-物-环境-管理”四维协同的防范策略,针对高危部位制定专项治理方案。
实践层:将策略与建筑施工实际场景结合,明确各环节的执行要点与落地路径,确保方案可操作、可验证。
2.1.2 选题的必要性与价值
行业需求:建筑施工是安全生产重点领域,近年来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更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行业对“源头防范隐患”的需求迫切,亟需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方案。
理论补充: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隐患类型(如人员违章、设备缺陷),缺乏对致因体系的整体分析。本文通过整合“海因里希法则”与“人-物轨迹交叉”理论,完善了施工安全致因的理论框架。
实践意义:研究提出的防范策略涵盖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全维度,且针对高危部位制定专项措施,可直接应用于施工现场,帮助企业降低隐患数量、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2.2 施工隐患致因分析与数据支撑
2.2.1 直接原因:人、物、环境的风险表现
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施工现场的行为主体,人的行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变量。结合行业实践数据,一线作业人员因年龄偏大(50 岁以上占比超 40% )、教育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 60% )、专业培训不足,导致不安全行为频发,主要包括:未经许可操作设备(占违章行为的 25% )、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占比 20% )、人为使安全装置失效(占比 15% )、设备运转中检修(占比 10% )等。此外,分包单位管理人员因“效益-进度-安全”的矛盾,存在侥幸心理,轻视安全管理,进一步放大风险,据统计,约 30% 的施工隐患与管理人员监管缺位直接相关。
物的不安全状态:涵盖施工现场所有设备、材料与设施,其不安全状态既包括自身质量缺陷,也包括摆放位置不当。从行业调研数据来看,设备结构不良(如塔吊零部件老化、施工升降机限位开关失灵)占物的隐患的 35% ,材料强度不足(如劣质管材、破损脚手板)占比 25% ,安全防护装置失灵(如脚手架防护网破损、安全帽过期)占比 20% ,物品堆放缺陷(如扣件散落外架兜网、易燃易爆品混放)占比 20%⋅ 。例如,某项目检查中发现,脚手架扣件合格率仅为 88% ,其中 12% 存在裂纹、变形等问题,成为高空坠落风险的重要源头。
环境因素不佳:分为自然环境与生产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方面,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异常变异(如暴雨导致边坡坍塌、高温引发人员中暑)占环境隐患的 40% ;生产环境方面,照明不足(占比 15% )、通风不良(占比 15% )、噪声超标(占比 15% )、有限空间作业防护缺失(占比 15% )等问题突出。以有限空间作业为例,约 60% 的中毒事故与通风不及时、气体检测不到位直接相关,环境因素已成为制约施工安全的重要变量。
2.2.2 间接原因:管理措施的本质缺陷
管理缺陷是导致直接隐患长期存在的根源,据行业统计,约 70% 的施工事故可追溯至管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技术缺陷:工艺设计不合理(如高支模支撑体系荷载计算错误)、设备安装维修不规范(如塔吊垂直度偏差超标),占管理隐患的 25%. 。
制度漏洞:无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占比 20% ),对隐患整改不力、事故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占比 15% )。
人员管理不足: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低(部分项目不足 80% )、培训内容与实操脱节(占比 20% ),人员选配不当(如无资质人员从事特种作业)占比 20%. 。
现场监管缺位: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流于形式(占比 30% ),未建立隐患台账与整改闭环机制(占比 25% )。
2.3 研究内容及成果:隐患防范策略与应用价值
2.3.1 核心理论依据:人-物轨迹交叉原理的实践应用
事故致因理论指出,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轨迹在特定环境中交叉的结果。基于此,本文提出防范事故的核心原理——中断人、物轨迹交叉:若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可砍断“物的系列连锁”;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砍断“人的系列连锁”;同时优化环境、改进管理,可阻断轨迹交叉的条件,最终避免事故发生。这一原理突破了传统“单一管控”的局限,强调多维度协同,为隐患防范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2.3.2 具体防范策略与落地路径人的不安全行为管控:
三级安全教育落地:人员入场前,企业级教育(8 学时)讲解法规与企业制度,项目级教育(4 学时)聚焦项目隐患要点与应急处置,班组级教育(2 学时)针对工种规程开展实操培训,确保教育覆盖率 100% ,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动态行为监管:施工过程中分析人员结构与素质,识别事故高发人群(如新入职人员、高龄作业人员),通过现场巡查(每日不少于 3 次)、视频监控等手段,及时纠正违章行为。行为科学引导:从生理、心理层面优化人员管理,合理排班避免疲劳作业,定期开展心理疏导,通过“安全之星”评选等正向激励,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失误。
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
技术装备安全化升级:优先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设备与材料,大型机械(塔吊、施工升降机)进场前需第三方检测,确保合格率 100%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如塔吊每季度全面检修、脚手架扣件每月抽样检测,及时更换老化零部件。
物品全周期管理:规范材料存储与堆放,如扣件需分类存入仓库、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并设防火隔离带;明确物品使用标准,如脚手架搭设需使用合格管材,禁止钢木混支、违规垫砖等行为。
安全防护装置完善:确保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如塔吊力矩限制器、施工升降机防坠器)灵敏有效,作业场所按规范设置防护设施(如脚手架立面全封闭、电梯井口工具化防护)。
作业环境优化:
自然环境应对:建立气象、地质监测预警机制,暴雨前加固边坡、清理排水管道,高温时段调整作业时间(避开 11:00-15:00),配备防暑物资。
生产环境改善:有限空间作业前强制通风、气体检测,确保氧气浓度与有毒气体含量符合标准;作业区域保证充足照明(亮度不低于 50lux)、合理控制噪声(白天不超过 70dB),为作业人员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条件。
人机工程适配: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优化工艺设计,如设备操作界面简化、作业平台高度适配人体身高,减少因环境不适导致的操作失误。
管理措施改进:
制度体系完善:制定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建立隐患台账与整改闭环机制,对隐患实行“发现-登记-整改-验收-销号”全流程管理,确保整改率 100% 。
技术与信息化赋能: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新技术(如 BIM 技术模拟施工隐患、智能监控设备实时预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实现隐患的事前预防与动态管控。
事故统计与规律总结:建立事故统计台账,定期分析事故类型、高发部位与时间,总结规律并调整防范策略,如针对高处坠落事故高发的特点,强化脚手架与临边防护的监管频次。
2.3.3 高危部位专项治理方案
结合建筑施工事故高发部位,针对以下 7 类场景制定专项治理措施,确保重点突破、全面防控:
脚手架搭设:规范立杆基础(混凝土硬化处理),禁止使用劣质管材与脚手板,按规定设置连墙件、横向扫地杆,架体实行内封闭与立面全封闭。
模板支撑系统:严控支撑选材与立柱垂直度,禁止立柱违规垫砖、钢木混支,高支模搭设与拆除需编制专项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临边洞口防护:强制佩戴安全帽与安全带,使用合格的安全密目立网与水平网,电梯井口采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门。
现场施工用电:采用 TN-S 接零保护系统,确保专用保护零线有效使用,配电线路规范布设,配备持证电工并定期检查线路绝缘情况。
施工机具防护:圆盘锯设防护罩与分料器,电焊机设防雨防护棚,搅拌机设操作棚与安全挂钩,水磨机、潜水泵使用前检查绝缘性能。
井字架搭设:规范架体与建筑结构的刚性连接,设置限位保险装置,卸料平台独立搭设,首层设单向门避免兼作通道;
塔吊与外用电梯:由具备资质的专业队伍搭拆,司机、指挥、司索持证上岗,定期检查设备保险装置,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
2.3.4 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提出的防范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适配性:一方面,策略覆盖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全维度,可根据项目规模与特点灵活调整,适用于住宅、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建筑项目;另一方面,专项治理方案针对高危部位精准发力,解决了施工现场“重整改、轻预防”的痛点。例如,某项目应用本策略后,隐患整改率从 80%提升至 98% ,违章行为发生率下降 60% ,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验证了成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此外,策略强调“源头防范”与“科学管理”,有助于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行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框架。
3.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的致因体系,结合“海因里希法则”与“人-物轨迹交叉”理论,提出了“人-物-环境-管理”四维协同的隐患防范策略,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
明确事故致因层级:施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与环境因素不佳,间接原因是管理措施缺陷,其中管理缺陷是本质根源,只有根治管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直接隐患。
提出核心防范原理:基于“人-物轨迹交叉”原理,通过管控人的行为、消除物的缺陷、优化作业环境,可有效中断事故发生的连锁链条,这一原理为隐患防范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形成实践操作框架:针对施工现场实际,制定了三级安全教育、技术装备升级、高危部位专项治理等可落地的措施,解决了安全管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具体项目的安全数据,量化分析不同策略的风险降低效果;同时,随着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的普及,需持续研究新场景下的安全隐患特点,优化防范策略。此外,建议行业加强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与智能监控技术,提升隐患识别与预警的精准度,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M].2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45-62.
[3]张力,廖可兵。事故致因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5):15-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王显政。中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20:112-130.
[6]李爽。建筑施工现场人因不安全行为管控研究[J].施工技术,2021,50(12):148-15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