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艺术实践育人的实施策略探析
赵茜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实践,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与实现路径,是连接艺术理论与现实世界、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桥梁。它不仅是学生锤炼专业技能的“练兵场”,更是涵养品格、激发创新、服务社会的“大熔炉”。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艺术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求艺术人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社会对跨界人才的需求,又要求艺术人才具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协作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技能展演或毕业创作为主的单一实践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层次要求。因此,如何系统性地优化和革新高校艺术实践育人的实施策略,使其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现实关切,对新时代高校艺术育人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析。
一、新时代高校艺术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一)价值意蕴:从“技能训练”到“全人塑造”的跃升
价值引领功能:艺术实践堪称思政教育的生动鲜活课堂。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精心打造反映时代精神、热情讴歌人民英雄、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地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并切实外化于行。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创新驱动功能: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艺术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历程。无论是舞台表演中独具匠心的二度创作,还是视觉艺术作品从构思到实现的完整过程,都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发展中开拓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综合素养提升功能:艺术实践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从项目策划阶段的精心构思,到组织协调过程中的周密安排,再到最终呈现时的完美演绎,学生需要充分锻炼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抗压能力以及提升项目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将助力他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功能:高校艺术实践应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文化战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风与活化、开展乡村美育支教、为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培养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二)现实困境:育人效能的制约瓶颈
目标定位模糊:许多高校的艺术实践仍停留在“为展演而实践”、“为比赛而排练”的浅层次阶段,缺乏与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深度对接。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不明确、不系统,导致“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内容与模式陈旧:实践内容多局限于专业内部的技能重复训练,与科技、社会、市场等外部领域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模式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排练、创作为主,学生自主探索、跨学科合作的机会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对跨界融合人才的迫切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体系固化: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强调作品或演出的最终呈现效果,如获奖等级、演出票房等,而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团队贡献、个人成长等过程性、发展性指标关注不足。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容易引导学生走向功利化,忽视了实践本身的育人价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资源整合不足:校内资源分散,艺术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校外资源利用不充分,与行业企业、文化机构、地方社区的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挂牌”或一次性活动,缺乏长效、深度的协同育人机制,制约了艺术实践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
二、新时代高校艺术实践育人的实施策略构建
(一)目标精准化:构建“价值 - 能力 - 知识”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为破解目标模糊、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首要且关键的策略是实现目标精准化,精心构建“价值 - 能力 - 知识”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高校需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规划,学校层面应制定《艺术实践育人总体规划》,清晰明确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战略地位与关键作用。各专业则要将总目标细致分解为具体、可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并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进行精准对接。更为关键的是,每项实践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包含三个维度的目标深度融合:在价值引领维度,明确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创作主题作品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在能力培养维度,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如通过策展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与沟通能力;在知识应用维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将课程知识应用于毕业大戏的创作与表演。通过这种三维融合设计,确保每一次艺术实践都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内容与模式融合化:打造“课内外、校内外、跨学科”联动的育人场域
在目标明确之后,打破壁垒、推动内容与模式深度融合,是激发实践活力的核心关键。这一策略体现在三个紧密相连的层面:首先是课内外融合,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将社团活动、艺术展演等纳入学分体系,与专业课程形成互补联动机制,实现“以赛促学、以展促教”的良好局面。其次是校内外融合,构建“社会大课堂”,与剧院、企业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推行“项目制学习”,将真实的行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切实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最后是跨学科融合,积极拥抱“新文科”建设浪潮,鼓励艺术与科技、管理等学科进行深度交叉,开设前沿性跨学科课程或工作坊,支持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完成创新项目,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与综合能力。
(三)评价过程化:建立“多元主体、多维指标、动态跟踪”的综合评价机制
改革单一、固化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机制,是保障育人质量的核心要素。这一策略旨在构建“多元主体、多维指标、动态跟踪”的过程化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行业专家及社会受众评价,形成立体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指标上,构建包含过程性与结果性指标的多维体系,并适当提升过程性指标权重。过程性指标包括实践态度、参与度、解决问题能力及反思深度等;结果性指标则关注作品的艺术性与社会影响力。在评价方式上,引入“成长档案袋”等动态工具,要求学生记录从构思到成果的全过程材料,使教师能清晰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实现动态化、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为学生成长提供精准指导。
(四)资源协同化:形成“学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育人共同
整合内外资源,构建协同高效的育人共同体,是策略落地实施的根本保障。其核心在于形成“学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强大合力。在校内协同层面,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艺术实践育人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资源,并建立面向全校的跨学院实践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校企协同层面,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共建课程延伸至联合研发与订单式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校地协同层面,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将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乡村振兴等需求紧密结合,组织“艺术下乡”、“社区美育”等活动,既服务社会,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实现校地双赢、共同发展。
结论
新时代为高校艺术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价值重塑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挑战,高校必须摒弃陈旧观念,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改革。通过实施“目标精准化、内容模式融合化、评价过程化、资源协同化”的策略,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模式创新、评价科学、保障有力的艺术实践育人新体系。这不仅能有效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更能让艺术实践真正成为涵养学生品格、激发创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引擎,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丹丹.“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14):241-243.
[2]任葆轩.新时代高校艺术设计与创新产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哈尔滨广厦学院;,2025:201-202.
[3]陈鑫铭,王子炫,李佳忆.美育浸润导向的高校艺术实践育人改革研究[J].成功,2025,(05):1-3.
[4]肖小芳.地域文化视角下花瑶挑花艺术对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研究[J].成才,2024,(15):122-124.
[5] 杨洁 . 艺术类高校“ 五育并举” 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J]. 三角洲,2024,(23):208-211.
[6]王茹.“三融合一”育人模式下高校美术教学研究——以内蒙古艺术学院版画实践课程为例[J].画廊,2024,(08):37-39.
作者:赵茜(1982-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23Z4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