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美育价值研究
赵彦君
常州市正行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与审美智慧的结晶,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与审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将非遗艺术实践融入高中美育,既能丰富美育形式,又能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当前,部分学校已开展剪纸、陶艺等非遗实践,但对其美育价值的挖掘仍不深入。本文旨在系统阐释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美育价值,为实践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一、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核心美育价值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
非遗艺术蕴含独特的美学体系,如苏绣的“平针绣”讲究线条流畅,皮影戏的色彩搭配遵循“对比鲜明”原则。学生在临摹、创作过程中,需观察纹样韵律、材质肌理与色彩层次,逐渐形成对传统美学的感知力。例如,学习扎染时,学生通过反复试验染料配比与捆扎手法,理解“随形就势”的东方审美智慧,这种沉浸式体验远胜于单纯的理论讲解。
(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非遗并非静态的技艺复制,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高中非遗实践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法后融入个人理解,如在年画创作中加入现代生活元素,或用传统榫卯结构设计实用摆件。这种“传承 + 创新”的模式,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在“守正”与“出新”的平衡中培养原创意识,正如剪纸艺术从传统吉祥图案到现代主题创作的演变,体现了创造力的生长过程。
(三)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的构建
非遗艺术是鲜活的文化载体,蕴含着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苗族银饰的“蝴蝶妈妈”纹样承载着民族起源传说,古琴曲的“泛音”技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习技艺,更能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当学生亲手制作端午香囊并了解其防疫祈福的寓意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会从“认知”升华为“情感共鸣”,进而形成主动传承的意识。
(四)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非遗实践强调“技道合一”,如书法练习要求“心正笔正”,陶艺创作注重“因材施艺”,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在小组合作完成大型剪纸作品时,学生需协调分工、包容差异,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面对失败的釉彩烧制时,学会接纳不完美,体悟“匠心”中的坚韧精神。这种技艺与德行的同步培育,正是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要义。
二、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实施困境
(一)课程体系碎片化,系统性建构缺失
多数学校将非遗艺术实践视为课外活动或兴趣社团的补充内容,未纳入正式美育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内容选择存在显著随意性,例如本学期开展风筝扎制,下学期转向泥塑创作,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非遗文化的持续认知与深度理解。同时,课程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度不足,如历史课程中提及"唐三彩"的工艺成就,美术课程却未配套陶艺实践环节,造成文化认知与艺术体验的割裂,难以实现美育目标的协同推进。
(二)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支撑体系不完善
现有美术教师群体多擅长西方绘画技法或现代设计基础,对非遗技艺的掌握普遍停留在表层认知,缺乏系统性的技艺传承与文化理解。即便部分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也因传承人缺乏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法训练,难以将复杂的传统技艺转化为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群体对非遗美育价值的认知存在局限,多将其等同于"技艺习得",忽视其在文化传承与人格培育中的深层功能,导致实践活动沦为单纯的手工技能训练。
(三)实践资源匮乏,体验深度受限
受场地条件与经费预算的双重限制,多数学校仅能开展剪纸、编织等低成本非遗项目,而皮影戏、传统戏剧等需要专业道具与场地支持的实践活动难以落地。学校与非遗保护场馆、传承人之间缺乏常态化合作机制,学生的实践体验多停留在"模仿制作"的浅层次,难以接触传统工艺从原料选取、技艺创作到市场流通的完整生态链,严重限制了非遗艺术美育价值的充分释放。
(四)评价机制单一,导向性作用缺失
当前对非遗艺术实践的评价多以"作品完成度"为核心指标,忽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审美思考、文化感悟与创造性表达。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工具,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在审美能力提升、文化认同感构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导致学校与家长普遍将非遗实践视为"边缘活动",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影响美育效果的持续深化与长效发展。
三、优化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美育路径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构建“双师协同共育”模式,形成专业支撑合力:一方面,针对校内美术教师开展系统化培训,联合高校与非遗保护机构开设“非遗美育师资研修班”,重点提升教师对非遗技艺的掌握深度与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驻校导师,通过“师徒制”现场带教学生技法,同时指导校内教师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符合高中教学规律的课程内容。建立教师实践成果多元化评价机制,将非遗课程开发质量、学生作品创新指导成效等纳入考核体系,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非遗美育实践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深化沉浸式体验维度
校内打造“非遗美育工坊”实体空间,配齐传统工艺所需的专业工具与材料,如陶艺拉坯机、刺绣绷架、剪纸刻刀等,为常态化实践提供基础保障;校外与非遗保护中心、民俗博物馆、老字号工坊等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人跟岗实践”,完整体验从原料甄选、工艺创作到市场流通的全链条环节,理解非遗的生存土壤与当代价值。同时引入数字化技术拓展实践边界,例如通过 VR 技术沉浸式体验传统戏剧的舞台调度与服饰设计,运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传统纹样并进行现代再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三)创新评价反馈机制,凸显美育核心导向
建立“过程跟踪 +. 成果呈现 + 素养发展”的三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笔记、创意草图、反思日志等动态记录,捕捉其审美思考的演变轨迹;结果评价突破“技艺熟练度”单一标准,更关注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表达与个性创意;素养评价通过结构化问卷与深度访谈,量化分析学生在审美感知、文化认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引入“美育成长档案袋”制度,系统收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作品、感悟随笔及评价反馈,直观呈现美育效果的渐进性与持续性,为个性化指导提供精准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非遗艺术实践的美育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更在于通过文化浸润塑造健全人格。当前实践虽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课程优化、师资强化、平台拓展与评价创新,可充分释放其育人潜能。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让非遗艺术真正成为高中美育的鲜活载体,助力青少年在传承中成长,在审美中绽放。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非遗融入中学美育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3(04):56-59.
[2]陈明远.传统手工艺实践对高中生审美素养的影响[J].教育探索,2022(12):78-81.
[3]李静怡.非遗传承视域下中学艺术实践的美育功能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3(0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