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规划及探索
贾世伟
河北工程大学 机械与装备工程学院 056000
引言
在工业 4.0 浪潮推动下,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智能制造体系的核心装备,但其传统运行模式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场景时,逐渐显现出灵活性不足、适应性有限等问题。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以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深度语义理解能力和强大的泛化推理能力,为解决工业机器人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机器人的理论基础
1.1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核心技术特征
人工智能大模型之所以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其核心技术特征是关键支撑。首先大模型具备大规模参数规模,通过数十亿甚至数千亿的参数设置,能够捕捉数据中更细微、更复杂的特征关系,为精准的决策与推理提供基础。其次预训练与微调机制是大模型的重要技术特点,预训练阶段利用海量通用数据让模型学习基础知识与规律,微调阶段则结合特定领域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快速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大模型还拥有强大的多模态处理能力,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类型数据,实现信息的全面整合与分析,这一特征为其与工业机器人的多感官交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1.2 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技术环节
工业机器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体系,包含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各环节协同工作保障机器人的稳定运行与高效作业。运动控制技术是核心环节之一,它通过精确控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轨迹、速度与力矩,确保机器人能按照预设路径完成操作任务,满足工业生产对精度的严格要求。感知技术也不可或缺,借助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设备,机器人能够获取周围环境信息与作业对象状态,实现对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判断,为后续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路径规划技术与任务调度技术同样关键,路径规划技术负责寻找机器人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避免碰撞并提高作业效率;任务调度技术则根据生产需求,合理分配机器人的作业任务,实现多机器人协同工作,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2 大模型在工业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2.1 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交互与高层指令解析
在工业机器人任务规划中,实现人机高效交互是提升作业便捷性的重要方向,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交互与高层指令解析为此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编程或复杂操作界面进行控制,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引入大模型后,操作人员可通过自然语言直接向机器人下达指令,大模型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够准确解析自然语言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作业对象、操作动作、目标要求等。例如,操作人员说出“将流水线上的零件搬运至仓储区货架第二层”,大模型可快速提取“搬运”“流水线上的零件”“仓储区货架第二层”等关键要素,并将其转化为机器人能够识别的机器指令,大幅降低操作门槛提高人机交互效率。
2.2 大模型赋能下的复杂任务分解与逻辑推理
工业生产中的许多任务具有复杂性与多步骤性,传统工业机器人在面对此类任务时,往往难以自主完成任务分解与逻辑推理,需要依赖人工预先设定详细的操作流程。而大模型的融入,为工业机器人赋予了更强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大模型通过对海量工业生产任务数据的学习,掌握了不同类型任务的分解规律与逻辑关系。当面对复杂任务时,大模型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复杂任务拆解为一系列简单、可执行的子任务,并明确各子任务的执行顺序与逻辑关联。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组装任务中,大模型可将“组装汽车发动机缸体”这一复杂任务,分解为“安装活塞”“连接曲轴”“安装缸盖”等子任务,并推理出各子任务的先后顺序与操作要求,为机器人的有序作业提供清晰指导,提升机器人对复杂生产场景的适应能力。
3 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关键问题
3.1 安全性、可靠性及伦理困境
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安全性与可靠性是首要面临的问题。工业生产环境中,机器人的操作直接关系到人员安全与生产设备的完好,若大模型在指令解析或任务规划过程中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机器人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如碰撞人员、损坏生产设备等。同时大模型的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的“黑箱”特性,其推理逻辑难以完全追溯,当出现错误决策时,难以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影响机器人运行的可靠性。伦理困境也逐渐显现,随着大模型赋予工业机器人更强的自主性,在某些涉及决策判断的场景中,如生产故障处理时,如何界定机器人决策的责任归属,成为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
3.2 计算效率与实时性瓶颈
工业生产对机器人的响应速度有着严格要求,需要机器人能够实时处理环境信息、快速执行操作指令,以保障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大模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操作,对硬件计算资源有着较高的需求,这导致其在工业机器人系统中应用时,面临计算效率与实时性不足的瓶颈。一方面大模型处理数据时消耗的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工业场景中对机器人实时响应的要求,如在动态生产环境中,若机器人无法及时处理环境变化信息并调整操作策略,可能导致作业失误。另一方面为支撑大模型的高效运行,需要配备高性能的计算硬件,这不仅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成本投入,还可能受到工业现场空间、电源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广泛推广应用。
3.3 领域适应性与泛化能力的局限
尽管大模型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但在工业机器人这一特定领域,其领域适应性与泛化能力仍存在局限。大模型的预训练阶段主要基于通用领域数据,虽然在微调阶段会结合工业领域数据进行优化,但工业领域涵盖的细分场景众多,如汽车制造、电子装配、食品加工等,不同场景的生产流程、作业要求、环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当大模型应用于某一细分场景时,可能因对该场景特定知识、操作规则的掌握不足,导致其任务规划与决策的准确性降低。此外工业生产中常出现新的作业任务、新的设备型号,大模型若未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与优化,难以快速适应这些新变化,其泛化能力无法充分发挥,限制了大模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大模型在工业机器人任务规划中的理论应用,同时指出了大模型应用于该领域面临的安全性、计算效率、领域适应性等关键问题与理论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机器人的融合是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研究的持续深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两者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优化大模型性能,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领域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智能制造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贾世伟,王墨,张伟,等.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测试:挑战与策略[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5,9(05):1-3+8.
[2]张禹,穆宏鹏,崔恒洋,等.工业机器人的多模态大模型 AI 控制系统设计[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02):50-52.
[3]钟家明.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探索[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2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