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碳”目标下中国中小企业ESG鉴证的现实壁垒与破局策略

作者

郭鑫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100144

1.引言

当下,全球 ESG 的发展迈进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 ESG 相关政策,伴随 ESG 信息披露制度和标准逐步完善,监管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 ESG 报告的鉴证需求将会提升。国内方面,2025 年修订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要按照交易所规则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表明中国 ESG 信息披露正在由“自愿”向“强制”转变。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多,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也是达成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开展 ESG 信息披露将会成为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它们在 ESG 方面的实际操作常常被漠视。

在现有文献中,关于 ESG 的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上市公司或跨国公司,包括 ESG 披露标准的制定、鉴证制度等。但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现有主流的 ESG 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的 ESG 信息披露体系,少数文献开始基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并完善适合的 ES

G 信息披露体系。其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过强制披露政策推动企业 ESG 实践,但中小企业经常不在披露要求的范围内,导致其 ESG 行为游离于政策研究之外。

2.中小企业 ESG 鉴证的现实壁垒和意义

2.1ESG 鉴证的标准体系

2.1.1ESG 报告常用鉴证准则

目前国际上对于 ESG 报告常用的鉴证准则如表 1 所示,从目前实践看,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对于 ISAE 3000(修订版)的采用度最高。一般情况,ESG 鉴证多为“有限保证”,主要对选定的 ESG 关键绩效数据实施抽样检查与重新计算审验。由于鉴证标准的差异,企业和鉴证机构的“私心”与“私利”,使得 ESG 报告整体鉴证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某些报告经过了第三方机构的验证,并出具声明,但报告质量并不高,甚至有各类明显错误或“漂绿”行为。

表 1:ESG 报告常用鉴证准则

2.1.2 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一)国际标准的复杂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 ESG 鉴证标准较多,不同的标准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信息披露),涉及的内容也不一样,同时报告形式也是较为多样等等;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鉴证标准进行实施。大多数的鉴证标准都规定了被审方必须将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三者的情况全部披露出来,并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或数字作为参考依据。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他们去搜集和整理这些详细的资料或者做相应的数据分析工作。

(二)国际标准本地化不足

国际标准主要依照发达国家的环境和文化制定,和国内企业实际状况存有偏差。部分国际标准对于员工权益保护,社区参与等披露要求比国内企业更为严格,国内企业更多着眼于解决就业及推动地方发展。国内投资者对 ESG 信息的需求以及国际标准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国内投资者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给本地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而国际标准侧重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三)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较弱

当下国内还未形成起一套全面而统一的 ESG 鉴证标准,即便近年来出台了像《企业 ESG 报告鉴证指南》这样的指引性文件,但这些文件的内容尚不完善,而且与国际准则存在一定差别,这就造成企业在执行 ESG 鉴证的时候大概会陷入“两套标准”的困境,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鉴证成本。

国内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在 ESG 信息的收集、管理以及公开等方面,一般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与能力,难以契合国际和国内标准对于公开内容详尽程度和完整程度的要求,不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 ESG 风险各不相同,而我国的审核标准缺乏行业针对性,无法精准地适应各个行业的独特需求。

2.2 中小企业 ESG 鉴证意义

中小企业执行 ESG 鉴证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激烈竞争并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举。从

2026 年开始,欧盟规定年营业额超 1.5 亿欧元的企业需向欧洲披露自身供应链的 ESG 数据,这会影响到我国 20 万家出口型中小企业,未能达标的公司也许会丢掉订单。“双碳”目标提出,我国到 2030年前要全面核查部分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不少企业尚未着手准备,日后可能陷入停产困境。中小企业若及时展开 ESG 披露与鉴证,短期内可免除政策惩处,又能化解因客户质疑 ESG 表现而产生的订单流失现象,还能从银行获取绿色信贷。长远看,有益于塑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象,增强品牌形象价值,也有益于优化自身竞争力及其长远价值。

3 湖州融资主体 ESG 评价体系 5.0 案例分析

3.1 案例简介

湖州作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承担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责任。湖州市政府主导开发了 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系统,供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使用。这项 ESG 评价系统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数字化技术,将中小企业也纳入了 ESG 的评价范围,解决了目前中小企业因为样本和资源有限、数据获取困难等原因。

3.2 主要做法

3.2.1 构建 ESG 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

湖州绿融主体 ESG 评价模型参照国际标准自研开发,如表 2 所示。其中,ESG 评价模型是以 3个方面(环境、社会和治理)为基础构成的四级评价模型,55 个四级指标以及 95 个底层因子;按照我国的“双碳”要求,添加企业碳强度项目,运用“碳效码”、“碳账户”等方式可以较为细致地统计出一个企业的总碳排放量和碳排放量等。湖州市政府在将具有湖城特色的 ESG 评价模型与自身的 ESG 评价数字化系统相结合之后,又加入当地的数局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在线上进行取数并且实现全自动化评价。新版第五代系统的发布可以把企业根据不同的行业来进行划分开来,这样就能使得每个企业在各方面所得的 ESG 评分更加符合实际。

表 2:ESG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3.2.2 金融机构对 ESG 鉴证的间接推动作用

ESG 评价数字化系统持续深入应用之际,湖州市金融机构推出了相关金融业务,诸如 ESG 保险,ESG 智造贷等。在全国首个落地的 ESG 保险项目当中,即便保险机构参照了 ESG 评价数字化系统的评分,但仍然要全方位考量企业的 ESG 表现并执行风险评定,在此期间需采用第三方鉴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那些在评价系统里 ESG 评分靠前的企业去做 ESG 鉴证。

浙江省出台了一部《浙江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要鼓励“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相关咨询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披露市场服务。方案还着重提出了要在政府引导下培育优秀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壮大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支撑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土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成长。

3.3 措施成效

ESG 评价数字化系统,实现湖州市两万多家中小企业 ESG 评价全自动化覆盖,推动湖州的绿色金融服务实现了从“事后统计”到“事前引导”的转变。现在湖州各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在放款之前就利用 ESG 系统实时打分并看到企业的绿色情况,并根据评价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评价结果的应用也在改变,以前的绿色金融、ESG 评价的结果应用都是单靠政府去操作(比如:给予绿色贷款的贴息、监评评级等),基本是由政府来提供激励,但现在的 ESG 评价系统使得湖州金融机构可以在产品研发、信息披露等方面主动使用评价结果,更加向市场端发展。

4 总结与思考

4.1 构建分层的 ESG 标准体系

目前国际和国内鉴证标准都是针对大企业,对 ESG 披露信息的要求较高,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资源相对有限,这些标准与中小企业的适配度不高,影响中小企业在 ESG 披露和鉴证的积极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参考湖州经验,按照企业的规模和行业属性制定差异化的披露要求。此外,保留ESG 披露中的重要指标,开发“轻量化”ESG 自评工具,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

5.2 完善政策的支持机制

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鉴证的价格普遍较高,中小企业在进行 ESG 鉴证决策时,常常面临资金不足和成本较高的问题。政府可以对有意向进行 ESG 鉴证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专项基金的补贴,除了直接进行财政补贴,还可以引导银行积极开发与企业 ESG 挂钩的贷款产品,提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改善 ESG 表现。政府也可以通过招标与第三方机构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将企业规模和行业相似的中小企业以“捆邦打包”的形式,压低单家企业进行鉴证的费用。

5.3 推动多方协作生态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进行 ESG 披露和鉴证的自主意愿不高,相关行业协会和商业协会可以定期开展关于 ESG 的讲座,分享 ESG 治理优秀的案例企业,向中小企业进行强调 ESG 披露和鉴证的重要性。对于大型企业的 ESG 表现加强对供应链绿色表现的考察,通过“以大带小”模式传递 ESG要求。可以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枢纽,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服务商等,搭建 ESG 数据共享平台。在进行采购时,可以采取“绿色采购溢价”的方案,对达标的供应商给予 5%-15% 订单增量奖励。

参考文献:

[1]郭斌.中国中小企业 ESG 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节能,2024,(08):1215-1223.

[2]陈晓艳,洪峰.企业 ESG 鉴证:进展、问题与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2,(09):79-83+3.

[3]戴琰婷.基于多维度视角的绿色保险发展策略与创新路径——以湖州ESG保险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23):33-35.

[4]程中海,张淑玉.供应商数字化、供应链溢出效应与客户绿色创新[J].财会月刊,2025,46(09):109-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