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任明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职业教育从“技能传授”向“精神塑造”延伸。2025 年《中国制造 2025》实施进入关键阶段,产业升级对技术人才的“职业忠诚度”“创新力”“精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工匠精神成为破解“大而不强”困境的关键。同时,中职语文新课标强调“文化传承与职业精神培养并重”,要求通过文本解读、实践活动等载体,渗透“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核,推动课程从“语言工具训练”转向“职业文化浸润”。
1 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
1.1 工匠精神核心特点
敬业精神: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确保从业者以高度责任感对待工作。
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推动行业从“制造”向“创造”转人本精神:人本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确保技艺与精神代代相传。
1.2 工匠精神时代价值
个人层面:工匠精神使个人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态度,实现从“谋生”到“事业”的升华。
企业层面:工匠精神推动企业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打造享誉世界的品牌。
社会层面:工匠精神促进社会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形成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
国家层面:工匠精神是建设质量强国、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可行性
2.1 理论可行性:工匠精神与中职语文教育的契合性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中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求中职生具备“自觉提升技术能力”的职业精神。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工具的训练,更是价值观塑造的载体。工匠精神中的“敬业”“钻研”品质,可通过语文课堂的文本解读、文化渗透实现隐性教育。同时,工匠精神的学习遵循“理解—巩固—应用”的认知规律。中职生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案例理解其内涵,并通过写作、实践任务巩固知识
2.2 实践可行性:教材资源与教学策略的支撑
中职语文教材虽无“工匠精神”单元,但古典诗词、现代文均蕴含相关元素。教师可通过“主题式阅读”整合资源。同时民间故事、劳模事迹等非教材资源可补充教学,实现“技艺—语言—精神”的融合。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从“语言训练”转向“全人教育”,培养更多“技术过硬+态度严谨”的复合型人才.
3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3.1 教材挖掘:提炼工匠精神内核
工匠精神内核包含“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执着专注的职业态度、创新突破的进取意识”。教材挖掘中提炼这一精神,能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的本质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价值观的体现:
如在《核舟记》文本中,教师可以从“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提炼工匠对材料特性的尊重与利用,体现“在局限中追求极致”的态度;如结合“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分析工匠如何通过长期专注实践形成独特技艺,并突破传统创造新形式;如通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记载,理解工匠对技艺
传承的使命感,培养敬业、专注、创新的职业态度。
3.2 方法创新: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
沉浸式学习场景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对认知过程的深刻影响。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构建完整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多维度感官刺激和主动实践:
如在《核舟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核舟雕刻场景,学生可通过设备“亲手”触摸核舟细节,观察雕刻笔触与层次,增强对“毫厘之间见匠心”的直观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工匠团队”,一人负责设计、一人雕刻、一人撰写说明文,通过协作体验分工与精益求精的必要性;还可以与数控专业联动,结合数控机床操作原理,对比传统雕刻与现代技术的异同,讨论“工匠精神在机械化时代的延续与创新”,或联合美术课分析核舟的构图比例、线条流畅度,从艺术角度理解工匠对美学与功能的平衡。
3.3 实践结合:从课堂到职场的延伸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质量的严谨把控以及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而实践是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桥梁,通过直接观察工匠的操作流程,学生能突破理论局限,理解“精益求精”“毫厘不差”的实质内涵,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反复打磨技能、应对突发问题,这一过程会自然形成“专注-修正-提升”的闭环,促使工匠精神从意识转化为习惯。
在《核舟记》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雕刻工坊、非遗传承基地,观察工匠实际工作场景,记录工艺流程与质量标准,撰写《现代工匠访谈录》;或可以举办“中职工匠挑战赛”,设置限时雕刻、误差控制等环节,模拟职场压力环境,培养专注力与应变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小工匠”进入社区,教授简单雕刻技艺,通过教学反思自身技能水平,体会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4 结束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需培养其对细节的关注、对完美的执着,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的能力。这种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通过教材挖掘来寻找工匠精神的“根”,引导学生理解工匠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法创新来激活课堂的“魂”,强化学生责任意识;通过实践创新来搭建成长的“桥”,让学生参与真实生产流程,深化对工匠精神人文内涵的认识。未来,教师还有那个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开发更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工匠精神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蓝俊英.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2(4):67-69.
[2] 万宝静.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C]//对接京津——经济发展 教育事业交流会论文集. 2022:1-5.
[3] 陈雅雯. 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J]. 职业,2022(3):52-54.
[4] 黄浩.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22(33):91-93.
作者信息:任明,女(1986.6.5),汉族,黑龙江人,本科, 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汉语言文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