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在世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邱佳晨 张城瑞 闫欣 刘珂鑫 刘旖希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一、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概述

(一)阿拉伯语概况

阿拉伯语属于使用阿拉伯字母的亚非语系闪语族中的闪语支。它是 22 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也是多个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之一,拥有超过 2.6 亿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口、超过 4.4 亿的全球总用户以及众多且差异巨大的阿拉伯语方言。

(二)阿拉伯语语言特征

阿拉伯语使用从右向左书写的独特阿拉伯字母系统。阿拉伯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言,词汇大多通过派生构成,派生词通过一定的模式进行组合,这种极强的派生性赋予阿拉伯语几乎无限的造词能力。

阿拉伯语方言的差异非常显著,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也可能存在多种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多个方面,甚至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阿拉伯语使用者之间沟通上的困难。主要的方言有半岛阿拉伯语、黎凡特阿拉伯语、埃及阿拉伯语、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海湾阿拉伯语。不同方言区的发音习惯可能大相径庭。例如,“ج”(jim)一般发/dʒ/音,而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则发/g/音。即使是基本的日用品或日常活动,在不同的方言中也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某些方言会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比如马格里布方言中有很多来自法语的词汇,而黎凡特和海湾方言则可能包含土耳其语或波斯语的借词。

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作为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是通用的。然而,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了解并适应当地方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学价值

阿拉伯语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包括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从古老的口头诗歌到现代文学作品,阿拉伯语文学展示了其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时代即蒙昧时代,阿拉伯诗歌就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以描述部落生活、赞美英雄事迹、表达爱情等为主题。著名的有悬诗,这是由七位诗人创作的长诗,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被悬挂在麦加的卡巴圣殿上展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文本,也是阿拉伯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对后来的阿拉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融合了来自波斯、印度和阿拉伯的故事元素,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0 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开始探索新的主题,如个人自由、政治压迫和社会公正等,并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术,从而丰富了阿拉伯文学的表现形式。阿拉伯小说创作尤其引人注目,出现了多位国际知名的作家,如艺术天才纪伯伦、阿拉伯文学泰斗盲人作家塔哈·侯赛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纳吉布·马哈福兹,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并在国际文学界获得认可。

二、阿拉伯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现状

(一)重要性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阿拉伯国家对中文教育的需求显著增加,已有 15 个阿拉伯国家在高校开设中文课程,6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阿联酋已有 171 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超过 7 万名学生学习中文。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他们不仅在政府外事部门、外贸企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在新闻媒体、教育领域和旅游行业等多个方面贡献力量。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阿拉伯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阿拉伯文化,加深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同时,阿拉伯语翻译也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各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阿拉伯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阿拉伯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较大,其复杂的语法结构和方言差异可能给初学者带来困难,翻译难度较大;同时,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与中国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难度。此外,部分西方媒体对阿拉伯世界的负面报道也会影响外界对其文化的认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翻译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深入研究阿拉伯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核心定位问题——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作为跨文化载体独特性的研究

首先阿拉伯语粘着型语言结构对文化表达有着深层影响,在伊斯兰文明背景下,阿拉伯语言文学所表达的哲学基础能够转化为普世价值,并且阿拉伯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因此阿拉伯诗歌在文化编码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历史维度问题——古典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跨时空传播规律

其中古典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所蕴含的多元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时空中有所重构。阿拉伯哲学典籍以各式各样的途径被翻译、传播到了中世纪欧洲,这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传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层分析。

(三)传播机制问题——阿拉伯文学作品在跨文化的情况下能否被无障碍接受

伊斯兰文化符号在跨语境翻译解码下将会有所损耗,因此要注重诗性语言在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保留度,尽可能的保留其伊斯兰文化的特色,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接受偏见下让人们能够理解这些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四)实践应用问题——如何在文明对话中的功能实现阿拉伯文学

由于数字时代文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学交流平台,培养承担着“文化中间人”任务的角色,让其在各文明交流互鉴和思想碰撞中,利用阿拉伯语言文学将阿

拉伯文学交流到世界各地。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1.历史背景:研究阿拉伯语言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路径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早期传播(7 世纪至 9 世纪)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迅速成为从北非到西班牙的主要语言。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其疆域横跨亚、欧、非三洲,为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宗教、法律和学术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其中包括古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印度和中国的知识。 (2)翻译运动(9 世纪至 11 世纪)

被称为“百年翻译运动”的时期,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旨在吸收其他文化的知识。阿拉伯学者翻译了包括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作品,这些文献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阿拉伯语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对欧洲的科学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与欧洲的接触(12 世纪至 14 世纪)

随着十字军东征和贸易路线的调整,阿拉伯世界与欧洲的联系增强。阿拉伯文学和哲学开始对欧洲的思想界产生影响。例如,阿拉伯的诗歌和故事形式影响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学。 (4)现代时期(19 世纪至 20 世纪)

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推进,阿拉伯文学开始吸收西方文学的形式和主题,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传统和特色。阿拉伯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现代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对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1)文学翻译

阿拉伯文学作品被广泛翻译成英文、中文等多种语言,通过国际书展、文学节和翻译资助项目,如“丝路书香工程”等,促进了阿拉伯文学在全球的传播。中国近年来也翻译介绍了大量阿拉伯文学作品,如《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等,以及现代作家如贾迈勒·阿卜杜勒-哈利姆和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 (2)学术交流

阿拉伯语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中设有阿拉伯文学和语言学系,学者们进行着阿拉伯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中阿之间的学术交流,如中国-阿拉伯文学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学术对话。 (3)网络与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阿拉伯文学作品和信息得以更快速地传播。阿拉伯文学论坛、博客和在线出版社等新兴平台,为阿拉伯文学提供了新的展示和讨论空间。 (二)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阿拉伯语言文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

1.《一千零一夜》的全球变奏:叙事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12 世纪叙利亚手抄本的框架叙事结构,通过 18 世纪安托万·加朗的法译本掀起欧洲"东方热"。歌德在《西东诗集》中模仿其环形叙事,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重构时空迷宫。值得关注的是 2010 年印度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在《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中,将原著的魔幻叙事转化为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寓言。这种从猎奇想象到主体性重构的转变,折射出阿拉伯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再生机制。

2.苏非诗歌的哲学旅行:从鲁米到科尔姆·托宾

13 世纪波斯语诗人鲁米的《玛斯纳维》通过 19 世纪英国东方学家尼科尔森的译本进入西方视野。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大师》中化用苏非"寂灭"概念诠释亨利·詹姆斯的精神困境,德国导演赫尔佐格则将哈拉智的"我即真理"融入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这种跨媒介的哲学对话,揭示了阿拉伯诗学传统对现代存在主义话语的滋养。

3.现代阿拉伯小说的政治诗学:从本土抗争到全球共鸣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宫间街》三部曲(1956-1957)通过 1990 年代英语世界的接受,重构了阿拉伯现代性叙事的全球坐标。比较分析显示,法语译本强调殖民记忆的创伤书写,西语译本侧重家族史诗的魔幻色彩,而中文译本则着重社会变革的启蒙价值。这种接受差异映射出阿拉伯文学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

这些案例表明,阿拉伯文学的世界接受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在跨文化阐释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网络。其影响力既体现在文本层面的互文关系,更在于提供独特的认知框架——如"玛卡梅"文体对现代非线性叙事的启示,"劝谏文学"传统对后现代元小说的影响。这种深层的思想对话,正在重塑全球文学的地形图。

五、结语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在全球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桥梁角色。本文系统探讨了其在连接中阿文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中的多维价值。研究发现,阿拉伯语言文学不仅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其独特的屈折语结构和丰富的诗歌传统为跨文化表达提供了深层编码系统,更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跨时空生命力:从古典作品的全球变译(如《一千零一夜》的叙事范式创新),到哲学思想的跨域旅行(如苏非诗歌对现代存在主义的影响),再到现代小说对普遍人类困境的深刻呈现(如马哈福兹作品的多语际共鸣),无不彰显其超越地域的对话能力。

面对数字时代的新语境,阿拉伯文学的传播既需守护文化本真性——通过“诗性翻译”最大限度保留伊斯兰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接受偏见;更需创新传播机制——借助数字平台构建中阿文学交流新生态,培育具有文化转译能力的“中间人”群体。唯有如此,阿拉伯语言文学方能充分发挥其文明互鉴的催化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持续书写跨越文明边界的对话新篇章。

参考文献:[1] 张甲民. 阿拉伯语通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薛庆国. 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 王国柱.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文化交流的路径探析[J]. 国际论坛, 2020, 22(4): 78-92.【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教研项目“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在世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510172E0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