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
范全明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涪陵 408000
一、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只有了解当前大学生“四史”学习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和“四史”教育成效。本课题组对重庆市 4 所高校(含)共 2889 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使调查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四史”学习现状,本问卷依据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循序渐进,共梳理了 24 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四史”学习现状:一是从高职学生对“四史”的基本认知和学习途径了解其学习的基础和态度;二是从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对“四史”学习的感悟和收获了解其学习的兴趣和期待;三是从大学生对“四史”学习与增强自身能力关系的认识了解其学习的动机和内外驱动力。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调研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具备端正的“四史”学习态度,基本能够认识到“四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状况呈现科学正确、积极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四史”学习缺乏系统的自主建构能力
大学生对学习到的“四史”知识还缺乏内化与升华的自主建构能力。在“何为四史”的回答上,近 83% 的学生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但仍有超过 17% 的学生存在认知空白。若想提高“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必须创新教育方式。调查发现近 62% 的学生表示来源于思政课堂,约 25% 来源于网页浏览,约 10% 来源于相关书籍,只有不到 3% 来源于实践教育活动。这种单一化的学习渠道和被动式的知识接受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四史”的完整认知体系。从课程设置层面看,虽然必修思政课程都包含“四史”教育内容,但整体性规划以及有效衔接还不够。实际教学中,四门课程会出现知识点重复讲授的问题,而且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体现不充分,这种缺乏统筹规划的教学安排,进一步制约了学生系统性学习和自主建构能力的培养。
(二) 大学生将“四史”学习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可见,融入“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会结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传播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并创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四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从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大历史观”“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理解“四史”学习的重要意义,表明“四史”教育在价值引领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经历,但往往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并没有形成历史思维,对一些史实难以理解。若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就会出现严重的价值认同危机。将“四史”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内容始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四史”学习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1]
(三) 思政课教师对于“四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有待优化提升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基本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本能够满足“四史”教育的需要。但由于专业研究方向不同,思政课教师对于“四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显示,超过 42% 的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不足也是影响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于“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期待是多维度的,不仅有对提升课堂学习参与感、沉浸感、趣味性的需求,而且期待“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情感认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关注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参与度”等多方面改进。面对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期待,既是站好讲台、讲好思政课的挑战,也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契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大多具备基本教学能力,但对于“四史”教育的整体把握还有待加强。要想达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门的研修培训和集体备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四史”教育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2]
三、关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思考“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对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当前,如何将“四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主要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和方法创新三个方面探讨融入路径。
(一)整合原有思政课程资源
现有思政课程虽未设置专门“四史”教育课程,但已包含相关内容,具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基础。“四史”教育内容丰富且内在联系紧密,需梳理逻辑关系,把握历史整体性,结合课程特点有选择地讲解。重点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精神内涵和本质规律。[3]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明确教育目标任务,重构教学体系,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成就。通过精品课程评选、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教师在研讨实践中把握“四史”教育内容主线,实现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开展“四史”教育正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有力法宝,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如把思政课堂搬到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迹等,进行现场实地教学、情景教学等。还可以探索形式多样的“四史”实践教学,如微视频大赛。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四史”教育,如讲述家乡英雄人物、自己祖辈的爱国爱党故事等;还可以发挥团队优势,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景剧,既推动了青年学生学习“四史”,同时又能引发他们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发扬传统文化及革命精神的深入思考。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是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理论和实践为抓手,探索出“四体两翼”立体化教学方法,将“四史”教育于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融合。[4]另一方面是注重“以赛促教”模式。教师层面将“四史”教育融入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学生层面融入微视频大赛。师生通过比赛平台讲好“四史”故事,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也为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数字资源,结合大学生实际,采用学生擅长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四史”知识学习从思政课堂走进生活、贴近身边,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文是 2022 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SKSZ124)
参考文献
[1]黄长义,崔锦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16):66- 68+88 .
[2]王永和,张雪凌.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系统表征、现实检视与驱动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4(04):125-133.
[3]张旸,刘燕妮.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08):40-47.
[4]张春贵.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9(06):85-92.
作者简介:范全明(1982.10—),男,重庆丰都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
[1]黄长义,崔锦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16):66-68+88.
[2]王永和,张雪凌.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系统表征、现实检视与驱动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4(04):125-133.
[3]张旸,刘燕妮.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08):40-47.
[4]韩光道,谢丽娴.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的路径探析 —基于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8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