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孙振坤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市河北区 300143
在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推广的当下,高校从来也不应甘于人后。高校自身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不仅是广大学生接触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和“实践场”,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合格的劳动者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系统化重塑及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也相应地加快推进,打造了高效、智能的管理体制和服务师生体制。
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理念要求高校育人“全场域覆盖”“全环节聚焦”“全维度评价”。高校教学和评价的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从根本上树立了“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正确导向。但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参与育人和育人实效问题仍亟待解决。
一、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公寓管理场景未能转化为育人场景
依托新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呈现出纸质填报减少、问题处理及时、工作人员和学生负担明显减轻的良好态势。从白天到晚上,学生公寓管理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的效果,实现了“全过程管理”的目标。然而,“全过程管理”的管理场景及使用的良好效果不能在学生日常居住的场所实现更好的“言传身教”,依托公寓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美化净化、自主组织社区活动的场景目前还不多见。学生公寓信息化、智能化改革打造的管理场景未能充分转化为育人场景,学生公寓育人价值也不能最大化。
2.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参与不够充分
在新管理体制中,大多数场景下,学生公寓工作人员“育人”角色的职能发挥相对不足,其事务仍以传统的下情上达、秩序维护、问题通报等为主。由此,新管理体制、新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学生公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对学生公寓工作人员“育人”职能的开发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公寓工作人员不过是将事务性工作由“线下”转到“线上”。此外,由于学生公寓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对学生公寓工作人员的培训也缺乏系统性,新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学生公寓响应不同步等也未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
3.学生公寓育人效果评价维度不全面
部分高校建立了高校公寓育人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利用自身亲近学生、了解一线的先天优势,充分开展育人工作,将思想道德要求、生活技能要求等分解为具体指标,指导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开展育人工作。但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相关指标仅作为参考性指标,甚至不纳入考核体系。学生公寓育人效果的评价机制建设不足、评价维度仍有待进一步分解细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问题的成因
1.没有跳出传统育人模式的窠臼
教学育人,这种传统的育人思维在高校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即使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新型管理系统应用的当下,高校部分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仍未能意识到自己身在高校需要担负起的“育人”角色,将完成工作任务视为自己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全部。这在普遍学历不高的学生公寓工作人员中更为明显,“勤杂工”“服务员”的标签和角色定位是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普遍共识[1]。在学生公寓工作人员中传达和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是高校要引起重视和亟需改变的,“以会议贯彻会议”明显不可取也不现实。实现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在育人中的积极参与,是实现“三全育人”最大效果的新命题。
2.管理系统的应用场景培训不足
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催生出更多的虚拟育人场景,也能拓展实践育人场景的边界。但高校在管理系统激发协同育人功能的开发中明显存在不足甚至缺位,学生公寓工作关于育人的想法也缺乏明显的上传、处理模块。此外,由于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缺乏,相关想法成文上传的难度、系统总结提炼的难度也比较大。由此,当下全新的高校管理体制和高校管理系统,实现了传统直线管理模式下不可能实现的高效率、低延时的同时,育人场景的开发被淹没在事务处理和文件传达中。这既是遗憾又是机遇,“三全育人”借助科学的、高效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更大价值的愿景必将实现。
3.实践评价指标缺失或制定不够科学
实践评价指标,尤其是生活技能评价指标,是高校培育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指标,也是学生实现更高生活质量、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基石。“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公寓育人要多从工作实际出发,关注生活技能指标、处事待人指标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的考核,在当前的学生评价中处于模糊或缺失的状态。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在没有指标或者对指标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会因缺乏指导而做重复性的工作,无法发挥立足自身工作的巨大优势。
三、新时代学生公寓管理的几点思考
1.由“生活场”向“育人场”的场景拓展势在必行
仅把学生公寓当做学生生活场景,进而实施机械甚至硬性的管理,这在新时代尤其要杜绝。再者,以生活场景育人不正是对“三全育人”理念最好贯彻。技术不断进步、系统不断优化,意味着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践行育人理念,参与育人实践,甚至主动设计育人活动。此外,高校也在依托学生公寓开展更多、更实用的生活技能培育,并作为生活实践课程纳入考核,给学生提出更多学习和生活建议……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首先要让学生拥有面对新时代生活的理性心态和日常技能,思想道德培育、专业知识提升等的育人效果多少都受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
2.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激发并发挥更大作用
要弱化管理思维,强化平等对话和社区管理思维,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社区管理思维,既契合“三全育人”的理念,又能大幅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打造友好的、互动的高校管理体制、学生公寓管理平台,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依托公寓开展适当活动的能力,这既是以社区管理思维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新实践[2],也是新时代学生公寓管理的趋势。同时,高校也应主动探索依托公寓开展劳动实践、生活实践等多元课程的可行性,引导学生真正以校为“家”,当好主人翁。
3.强化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学生公寓可以链接教学、锻炼、生活等多个场景。因此,依托学生开展学科兴趣调研、体育项目偏好等非教学内容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对整体勾勒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同时,在学生公寓开展相关调研和数据收集还能充分引发同舍学生的热烈讨论。相邻宿舍间也能依托共同的爱好自发建立相应团体,满足学生社交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爱好的实际应用拓展了人脉资源,强化育人效果的实际价值。
四、总结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育人理念对高校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难题、课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转型势在必行,参与育人效果的最终评价,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和学生公寓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将擦亮信息化、智能化高校管理的亮色,打造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底色,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成色。生活化育人、常态化育人的育人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公寓的全程参与和真实反馈。将学生公寓的“生活场”打造成“育人场”,更是高校“全场域育人”“全时域育人”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熊英;王圣强.“三全育人”视域下优化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23,(4):35-139.
[2]张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模式探索——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83-86.
[3]韩玉青.“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7):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