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与人性表达
张晴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引言:余华小说;苦难书写;人性表达;文学反思
一、苦难书写的多重维度
1.1 生存苦难的具象化呈现
余华比较善于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以及细节展开描写,进而展现出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活着》当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富家子弟到赤贫农民的巨大转变,随之接连遭受到丧父、丧母、丧子、丧女等多方面带来的打击。这些所展现的具体的苦难事件构成了福贵悲剧的人生轨迹,也促使读者能够从中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命运所带来的残酷。而在《许三观卖血记》当中,主人公许三观所表现的应对饥荒与疾病等带来的危机,不得不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这一行为也逐渐成为了贯穿整个书中的核心的意象,同时也象征着生存的艰难,折射出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及无奈。
1.2 苦难的社会根源及时代背景
余华小说当中所表现的苦难大多与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在《活着》当中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民国末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展现出当时社会现状对于普通人命运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而在《兄弟》当中则主要通过改革开放作为背景,描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及人性异化。小说当中,刘镇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传统道德观念与物质欲望发生激烈碰撞。李光头从昔日的街头混混摇身一变成为商业大亨,其发迹史背后是不择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而宋钢则在保守的道德观念与现实压力的夹缝中走向毁灭,深刻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人性迷失。
1.3 精神层面的苦难书写
除了物质层面所表现的苦难,余华还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所表现的挣扎与痛苦进行刻画。在《第七天》当中,主人公杨飞死后游荡在 "死无葬身之地",不断回忆生前的种种遭遇:被遗弃的童年、失败的爱情、失业的困境,以及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力感。这些记忆碎片构成了他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即便在死后依然无法释怀。而在《在细雨中呼喊》当中,则主要通过孙光林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少年在冷漠家庭环境中遭受的精神折磨。父母的忽视、兄弟间的倾轧,使他的成长充满孤独与无助。这种精神层面的苦难书写,揭示了人性冷漠对个体心灵造成的持久伤害。
二、苦难语境下的人性表达
2.1 人性光辉的绽放
在这样极端苦难的环境之中,余华笔下的人物大多展现出令人敬佩的人性光辉。福贵在接连失去亲人之后,依旧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体现了人性中最坚韧的一面。他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场景,将生命的顽强与对生活的热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许三观为救治儿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路卖血,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在卖血途中,他甚至幻想用卖血钱为家人购买美食,这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的温情,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2.2 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余华笔下的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特征。福贵年轻时放荡不羁,沉迷赌博,甚至对怀孕的妻子拳脚相向;经历苦难后才逐渐成熟,学会珍惜与担当。这种人性的转变既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展现了人性自我救赎的可能。许三观既有自私狭隘的一面,如因怀疑一乐非亲生而拒绝为其治疗;又有善良无私的举动,最终为救一乐毅然踏上卖血之路。这种矛盾与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三、苦难书写与人性表达的文学价值
3.1 独特的叙事艺术表现
余华在表现过程当中大多采用冷峻客观的叙事视角,规避情感的过度渲染,使苦难描写更具震撼力。同时,余华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赋予苦难更深层的意义。例如,《活着》中的老牛意象,既是福贵生存状态的写照,也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既代表着生存资源,又隐喻着人的生命力与尊严。
3.2 深刻的现实意义
余华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苦难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展现苦难与人性的关系,他揭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公、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使余华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此外,余华作品中对人性光辉的刻画,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指引。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福贵的坚韧、许三观的担当等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启发人们在困境中坚守人性的美好。
3.3 跨文化的传播价值
余华作品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证明了其苦难书写与人性表达具有普世价值。他对生存困境的描写、对人性本质的探索,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引发了不同国家读者的共鸣。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
结论:综上所述,余华小说通过独特的苦难书写,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在苦难语境下,人性的多维度特征得到充分呈现。这种创作既体现了余华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在当代社会,余华的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生活的痛苦 生命的坚韧——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哲学. 张迪.作家天地,2023(09)
[2] 论余华小说的“零度写作”——以《活着》为例. 刘文.百花,2023(08)
[3] 生存的困境与生命的坚守——以《活着》为例解析余华小说苦难主题. 陈立军.青年文学家,2012(04)
[4]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食物意象. 苏昭静.百科知识,2022(24)
[5] 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思考. 邹春霞.芒种,2012(20)
[6] 议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悖论. 崔常琪.语文学刊,2014(21)
[7] 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死亡——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孙明姚.青年文学家,2018(26)
[8] 死与生的沉重转换——解读余华小说《活着》. 彭念慧.参花(上),2014(05)
[9] 论《活着》的现实意义——苦难中的坚韧. 陶婧萱.青年文学家,2022(27)
[10] 以《活着》为例看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刘欣然.作家天地,2019(03)
作者简介:张晴( 2002.3~ 至今),性别:女,民族:土家族 籍贯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单位:,职称:本科(2022 级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