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更新视角下市域口袋公园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鲍春一乐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大型公园建设空间受限,而市域口袋公园以“小而精”的特点,成为城市更新中补齐绿化短板、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抓手。当前,部分市域口袋公园建设存在与居民需求脱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基于此,探索符合城市更新理念的市域口袋公园建设路径,对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城市更新视角下市域口袋公园建设现存问题

(一)选址缺乏科学规划,供需匹配度低

市域口袋公园选址多依赖行政规划,未充分考量居民需求与区域现状,造成供需失衡。一是分布不均,部分集中在新建城区,老旧城区因拆迁难、土地碎,公园覆盖率低。如某地级市老旧城区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 1.2㎡,低于市域平均,居民休闲健身需求难满足。二是交通可达性差,部分公园位于偏僻处,缺步行道、停车点,居民前往不便,使用率不足 30‰ 此外,选址未统筹生态需求,有的建在生态敏感区,有的与周边绿地功能重叠,造成资源浪费。如某城市同一街道 1 公里内建 3 处功能雷同的公园,致部分闲置。

(二)功能设计单一,服务能力不足

当前市域口袋公园功能单一,多为“绿化+休憩”,难以满足多元需求。其一,忽视全龄友好,多数公园仅设简单座椅,缺乏儿童游乐、老年健身及无障碍设施,儿童、老人使用体验不佳。调研显示, 65% 的公园无儿童活动区, 70% 无无障碍坡道。其二,生态与社交功能融合不足,部分公园只重植被种植,未设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也未预留社交空间,无法满足居民生态教育、社区活动需求。此外,功能设计未考虑季节与时段差异,夏季缺遮阳、冬季无避风,早晚高峰无临时休憩区,极端天气和高峰时段使用率骤降。如某北方城市口袋公园冬季因无避风设计,日均使用人数从50 人降至不足 10 人。

(三)文化特色缺失,地域辨识度低

市域口袋公园建设多用标准化模板,忽视地域文化融入,造成“千园一面”。其一,未结合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脉络脱节。如某历史文化名城的口袋公园采用现代简约风,未体现“明清建筑”“传统剪纸”等文化符号,居民文化认同感弱。其二,缺乏社区文化融入,部分公园建设未征求居民意见,未纳入社区记忆,难成“社区精神地标”,居民归属感不强。此外,文化表达形式单一,多靠雕塑、标识牌简单呈现,缺乏互动体验。某城市口袋公园设名人雕像,却无解说牌、互动屏幕,居民难了解文化故事,文化传播效果差。

(四)运维机制不完善,可持续性差

市域口袋公园运维依赖政府单一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维机制缺失,后期管理滞后。其一,资金投入匮乏,政府每年运维资金仅占建设资金的5%-8% ,难以覆盖绿化养护等费用,部分公园建成 1 年就植被枯萎、设施损坏。其二,管理主体不明,公园处于多部门管辖交界处时,“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问题突出,卫生差、私占场地现象频发。此外,缺乏居民参与运维机制,未组建志愿者团队和监督小组,居民爱护意识弱,设施破坏、垃圾乱扔严重。某调研显示, 80% 公园无居民参与运维制度,运维满意度仅 45% 。

二、城市更新视角下市域口袋公园建设优化路径

(一)科学规划选址,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建立“需求-资源”双维度选址体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经问卷调查、社区座谈收集老旧及人口密集区居民意愿,优先在居民步行 15 分钟可达、人均绿地不足区域布局口袋公园;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现状,利用闲置地块(如拆迁空地、废弃厂房用地等)建设,降低土地成本。某地级市借此在老旧城区用 12 处闲置地块建园,居民人均绿地面积升至 2.3m2 ,使用率达75% 。统筹交通与生态协同:选址时同步规划步行道、自行车道,连接周边场所提升可达性;避开生态敏感区,选城市“生态断点”串联生态网络。某城市沿河道建 10 处公园配绿道,形成生态廊道,使用率提升至 80‰

(二)升级复合功能,提升全龄服务能力

构建全龄友好功能体系:为儿童设小型游乐设施与安全防护栏,为老人配健身器材、休憩长廊和医疗应急呼叫点,为残障人士建无障碍坡道等。某城市口袋公园全龄设计后,儿童活动区使用率达 90% ,老年健身区日均超 60 人使用。

融合生态与社交功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雨水花园等实现雨水收集净化;预留活动空间,布置小型广场等,满足社区集市等需求。某公园海绵设施年收集雨水 120m3 用于灌溉,年均办 20 余场活动,居民满意度升至92‰ 。

适配季节与时段需求:夏季增遮阳棚等,冬季建避风亭等;早晚高峰设临时休憩区,配临时座椅等。某南方城市口袋公园夏季喷雾降温,日均使用人数超 60 人,较优化前提升 40‰ 。

(三)挖掘地域文化,增强城市辨识度

融入市域文化元素:梳理市域历史文化,把非遗技艺转化为公园景观,将历史建筑风格融入设施。如某历史文化名城口袋公园提取“粤剧脸谱”设计地面铺装,融入“骑楼”风格建休憩亭,成城市文化打卡点,日均游客超100 人。打造社区文化记忆空间:经居民投票、访谈收集社区历史,在公园设文化展示墙、记忆长廊;邀居民参与命名与设计,增强归属感。如某社区口袋公园以“老机床厂记忆”为主题,展示老设备模型等,成居民怀旧交流地,使用率达 85%o0 创新文化互动体验:利用 AR 技术开发文化导览系统,居民扫码可看文化故事动画;设文化体验区,定期举办非遗手工课等活动。如某城市口袋公园通过 AR 导览,居民文化知识知晓率从 30% 升至 70% ,文化体验活动年均参与超 500 人。

(四)构建长效运维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设运维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园冠名”等拓宽资金来源;推行“以园养园”,设小型商业设施,收益用于运维。某城市借此年均增加运维资金 50 万元,设施完好率升至 90% 。明确管理主体与责任:实行“属地管理 + 部门协同”,街道办或社区居委会为主,联合多部门监督;建立“运维清单”,明确责任与频次并公示。某城市卫生合格率升至 95% ,私占场地减八成。鼓励居民参与运维:组建志愿者团队负责巡查等,建监督委员会反馈问题、参与方案制定。某社区口袋公园设施损坏率降至 10% ,居民爱护意识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视角下市域口袋公园建设需破解选址、功能、文化、运维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规划选址、升级复合功能、挖掘地域文化、构建长效运维机制,可提升公园的实用性、文化性与可持续性,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未来,随着城市更新深入推进,需进一步结合智慧化技术(如智慧监控、智能运维系统),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向“智慧化、精细化”发展,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有文化底蕴的市域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晨.城市再生视角下的西安长乐坊口袋公园设计[D].陕西:西安工业大学,2024.

[2]郜欣欣,陈元欣.城市更新行动下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实践与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4(6):61-67.

[3]张骞,屠明峰,李晓曼.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口袋公园设计实践[J].中国园林,2024,40(z2):87-90.

[4]郑馨钰.“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口袋公园设计研究[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23.

课题名称:“四新设施”建设背景下四平市城市微景观-“口袋公园的营造与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来源:2024 年度四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2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