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研究
严家康
辛亥革命博物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气候变化对古建筑材料的影响
(一)温度变化的影响
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 1 摄氏度,木材强度便下降 20%-25% 我国 70% 以上的古建筑为木构或夯土建筑,木构件在温度变化下易出现热胀冷缩,长期的温度波动会使木材内部产生应力,进而导致开裂、变形,降低其承载能力,部分高温地区古建筑的木梁、木柱就常因干裂影响整体稳定性。温度对石材风化速率影响显著,温度每升高 10∘C ,石材化学反应速率约提高 1-2 倍,这会加速古建筑中石雕、石柱等石材构件的风化,使其表面逐渐粗糙、剥落,严重影响艺术价值与历史风貌。
(二)湿度变化的影响
湿度的增加对古建筑材料危害极大。以木材为例,当木材含水率超过 20% 时,容易滋生霉菌、腐朽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木材内部繁殖,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导致木材腐朽。在潮湿环境下,古建筑中的木门窗、木斗拱等构件常出现腐朽现象,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对于夯土建筑,湿度变化会导致夯土的力学性能改变。持续的高湿度环境使夯土含水量增加,其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墙体开裂、坍塌等问题。此外,湿度的波动还会引起墙体表面泛碱现象,破坏墙体的美观和耐久性。
(三)酸雨侵蚀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酸性气体排放增加,酸雨现象愈发频繁。酸雨对古建筑材料具有强烈的侵蚀作用,尤其对石材和金属材料危害明显。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石材中的碳酸钙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导致石材表面逐渐被腐蚀,出现坑洼、剥落等现象。对于古建筑中的金属构件,如铜质装饰、铁质连接件等,酸雨会加速其腐蚀生锈,降低金属的强度和韧性,影响构件的连接稳固性。
二、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结构的影响
(一)极端降雨与洪水的影响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增多,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显著增加。持续的强降雨可能导致古建筑的屋顶渗漏,雨水长期积聚在屋顶,增加了屋顶结构的荷载,容易造成屋顶塌陷。同时,雨水渗透到墙体内部,会使墙体的土坯、砖块等材料软化,导致墙体开裂、倾斜甚至倒塌。洪水对古建筑的破坏更为直接和严重。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和杂物,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击古建筑,可能直接冲毁建筑结构,导致房屋倒塌。即使洪水消退后,浸泡在洪水中的古建筑基础也可能因被淘空、软化而发生不均匀沉降,进而使建筑整体倾斜、开裂,严重影响其结构安全[1]。
(二)干旱与地基沉降的影响
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导致土壤收缩。古建筑的基础往往建于原状土之上,土壤的收缩会使基础周围的土体对基础的侧向约束减小,在建筑自身重力作用下,基础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地基沉降会引起古建筑墙体开裂、门窗变形,严重时会使建筑结构产生错位,危及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长期的干旱还会使夯土基础失水干裂,进一步降低基础的承载能力。
(三)强风与地震等极端事件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强风天气增多,强风对古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压作用上。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强风作用下,建筑的屋顶、檐口等部位容易被掀起,墙体也可能因承受过大的风压而开裂、倒塌。对于一些高大的古建筑,如塔、楼阁等,其重心较高,在强风中更易发生晃动,增加了结构破坏的风险。
地震是对古建筑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虽不能直接引发地震,但可能通过影响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因素,间接影响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古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古建筑的木构架容易发生节点松动、拔榫,墙体倒塌,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当前古建筑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保护意识不足
部分地区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甚至存在人为破坏古建筑的现象。一些民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未能对古建筑加以爱护。
(二)资金投入有限
古建筑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日常维护、修缮、监测等方面。然而,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一些古建筑年久失修,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资金不足,难以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设备,限制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古建筑保护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保护技术主要侧重于对古建筑现有病害的修复,缺乏对气候变化长期影响的前瞻性考虑。在监测方面,部分古建筑的监测手段较为单一,难以实时、全面地掌握古建筑在气候变化下的状态变化,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策略
(一)加强监测与评估
建立全面、科学的古建筑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实时监测古建筑的温度、湿度、光照、振动等环境参数以及建筑结构的变形、位移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评估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长期影响,提前预警潜在的风险,为古建筑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二)改进保护技术
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古建筑保护新技术,如采用纳米材料、仿生材料等新型材料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加固,提高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抗气候变化能力。在防水方面,运用新型防水涂料和防水工艺,增强古建筑的防水性能,减少雨水渗漏对建筑的损害。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结构抗震、抗风等性能的研究和加固技术的应用,提高古建筑在极端自然灾害下的稳定性。(三)制定科学保护规划
结合当地气候变化特点和古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规划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长期影响,明确保护目标、保护措施和实施步骤。同时,将古建筑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四)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古建筑保护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古建筑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气候变化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严峻挑战,导致材料劣化、结构受损及附属文物遭破坏,严重威胁其生存与传承。为此,需充分认识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相关研究并采取有效策略。通过强化监测评估、改进保护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提升公众意识及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可增强古建筑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与抗风险能力,确保其长久保存,为人类文明传承作贡献。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气候动态,不断优化保护策略以应对复杂挑战。
参考文献
[1]戴长栋,袁强亮. 景观生态视角下的古建筑与周边古树名木保护模式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 (02): 22-25.
[2]王清,樊东,武天豪. 古建筑保护木材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 (23): 22-25
作者简介
姓名:严家康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93 年 8 月 18 日籍贯:湖北省武汉市职务/职称:助理馆员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