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作者

谭文娟

于田县玫瑰小镇第一初级中学 新疆 和田 848400

引言:

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不均、学习风格多样,若采用单一教学模式,易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动力减弱。因此,探索差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方式,是提升教学精准度与学生参与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异特征,厘清教学实践中的障碍,并提出系统性的差异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初中数学差异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多维特征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体现在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节奏、兴趣动机等多个维度。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数学概念与公式,而部分学生则更依赖具体情境和操作性任务进行理解。学习风格的差异亦表现为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等不同倾向,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存在明显个体性。这些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与资源投放上进行精准化调适,否则将加剧学生间的学习落差,影响整体教学质量与学习公平。

(二)教学设计中同质化倾向突出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较强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评价现象,缺乏对学生差异的系统回应。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以教材为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学情多样性,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教学成效受限。作业布置与课堂提问也呈现出“一刀切”现象,难以实现分层分类指导,进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拓展空间,亟待教学结构与方法的重构。

二、初中数学差异教学的优化实施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体系以回应差异性需求

差异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目标的个性化重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发展潜能,科学设定多层次教学目标体系,涵盖认知、技能与情感等维度。教学目标设计需避免单一知识取向,应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不同层级目标,匹配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转换教学焦点,强化对低起点学生的支持性引导,同时为高能力学生设置挑战性任务,实现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最优发展。例如,在学习《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设定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基础层次聚焦于理解代入法与加减法的操作步骤,进阶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图像理解方程组的几何意义,拔高层则设置实际问题建模,推动高阶学生探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递进与差异回应[1]。

(二)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与组织结构

差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内容选择的适切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在核心知识的统一掌握基础上,设计延伸内容与拓展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强化课程资源的弹性配置,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平行线的判定”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分层探究任务组织教学:基础层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定平行线;中间层尝试用命题证明平行关系;拔高层则探讨平行线判定的逻辑结构与反推可能,为各类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风格与思维深度的学习任务[2]。

(三)完善基于过程的多元评价反馈机制

差异教学的实施效果需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加以检验与优化,应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维指标融合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学习《第十二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模块中,可构建基于任务过程的多维评价机制:对学生在统计调查任务中的数据处理过程、图表表达准确性、逻辑清晰度及团队协作进行全过程评估,同时给予个性化反馈,促使学生在理解统计概念的同时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实现差异化学习成效的动态追踪与持续提升。

结论

差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深化,不仅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识别学生个体差异,重塑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教学的适切性与个性化水平,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化激发。未来差异教学的推进需在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制度优化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其由局部探索走向常态实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差异教学体系,将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持续动力,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差异教学的运用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1,(51):80-81.

[2]彭建刚.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