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郑海燕 崔春山
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南昌 330201
一、 引言
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和教育之间的结合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高校学生的自主性更强,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更加突出,重点是结合学校的资源和办学特点,设计开发出先进的、可扩展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同时积累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现实推进中,教学理念认知偏差阻碍了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发挥,数字化资源与传统课程体系难以形成有机衔接。教学管理机制的僵化制约了教学过程的弹性化实施,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短板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学生信息素养差异则导致学习效果的分化加剧。亟需透过表层现象剖析机制构建的核心矛盾,从动力激发、运行优化及保障支撑三重维度厘清融合教学的内在规律,为破解教学转型的深层梗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层面
教师群体对数字化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认知差异客观上构成融合进程中的底层挑战。部分教育工作者将数字化工具视为对传统课堂权威的消解,在课程设计中刻意回避技术介入以维护既有教学模式;另一极端则呈现技术崇拜倾向,盲目采用在线平台替代必要的面授互动。这种认知二元性容易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化操作,例如机械性录制传统课堂视频作为数字化资源,或将实体教室改造为多媒体设备展示间而忽视教学设计内核革新[1]。更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于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对技术工具的价值判断分野,前者多强调传统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递,后者常凸显技术赋能的教学效率优势,理念层面的隐性割裂直接反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结构性失衡。
(二)教学资源层面
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教学 多数院校在建置数字课程库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 有效关联网络。不同学科领域对资源整合的要求存 版权壁垒与学术解读权威性问题;理工科则面临虚 现象在跨院系课程中尤为突出:同一宏观主题下的微观知识点被 切换操作界面实现知识获取。当前数字化资源更普遍倾向于辅助教的 习活动的设计维度相对薄弱。
(三)教学管理层面
现有教学管理体制对融合教学 度创新 学年学分制框架下固定课表编排模式难以支持灵活弹性的混 课时进行等量转换统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延续着传统课堂的 非混合式教学的实质性效果。教学事故认定标准尚未涵括技术故 展远程教学时承担隐性责任风险。院系间的资源协调机制亦存在结构性矛盾, 例 信息中心负责 教务处主导课程审查,部门职能交叉导致技术优化与教学需求存在响应迟滞 。
(四)教师能力层面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欠缺形成融合实践的关键掣肘。技术素养短板集中表现在工具整合层面:多数教师能掌握基本课件制作与线上会议操作,但在学习分析工具应用、虚拟环境创设等技术深水区存在显著能力断层。教学创新能力的瓶颈则体现为对新教育场景的构建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将线下讲授内容直接移植至直播平台,未针对数字媒介特性重构教学交互路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中的能力培训呈现零散化特征:针对特定软件的操作培训占据主导地位,而技术伦理判断、数字版权处理、跨平台教学设计等复合能力培养尚未形成制度化课程。这种能力缺陷在人文社科领域更为突显,技术介入与思辨训练如何有效耦合长期缺乏实践范式。
(五)学生素养层面
学生群体在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维度呈现的级差化现象构成融合教学的深层变量。信息素养差异不仅表征于技术操作技能,更深刻影响学术资源的甄别效率:部分学生缺乏对开放学术数据库的精准检索能力,过度依赖通用搜索引擎获取碎片化信息;另存在反向案例即对检索工具过度依赖导致思辨能力弱化。自主学习能力的落差反映在时间管理、目标规划、认知策略等元认知层面:传统课堂中隐性的学习节奏依赖被打破后,部分学生陷入虚拟学习的迷失状态,表现为线上视频高频暂停回放而学习效率递减。家庭数字化设备持有量差异催生的数字鸿沟问题需引起重视,尤其影响需要持续在线访问的专业软件操作课程参与度。当前教学系统普遍缺乏对差异化学生需求的响应机制,标准化数字课程难以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深度适配。
三、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教师因素
教师群体在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层面的多维特质显著影响融合进程的实际走向。资深教育者通常携带深厚的学科知识沉淀与面授教学直觉,其将数字化工具纳入课程体系时更注重维持传统课堂的情感互动深度;相对年轻教师则具备天然的技术应用流畅性,易于将在线协作平台与即时反馈机制融入教学设计。两种特质在教学现场的交织既产生创造力张力,也暴露技术认知的代际沟壑:前者易在数字资源筛选环节过度依赖教科书配套电子素材,后者可能因追求技术呈现新颖性弱化知识体系的逻辑严谨度[3]。专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倾向作为隐性变量持续作用,参加过跨学科教学研修的教师更倾向构建混合式学习支架,而长期深耕单一学科领域者倾向于将数字技术视作现有教学法的补充延伸。
(二)学生因素
学生群体的学习特性构成融合生态的基础变量。数字化成长背景的差异塑造迥异的媒介使用心智:中学阶段具备在线选修课经历的学生显示出对异步学习模式的适应性优势,表现在自主规划视频学习进度与线上讨论参与度方面;相对数字化浸染较浅的学生群体则显现出对实体课堂仪式感的深度依赖。学习动机类型的复杂光谱直接影响技术工具的应用效能:深层导向型学习者擅长利用数字资源库拓展知识边界,工具导向型学生更关注技术平台带来的考核便利性。能力差异在信息处理层面尤为显著,部分学生在多源信息整合中发展出批判性资源筛选策略,另存在群体在面对海量开放资源时产生认知负荷超载现象。社交偏好对教学形式选择产生潜在约束,高度依赖同伴激励的学生在缺乏实体监督的虚拟环境中易出现持续性学习动能衰减。
(三)学校因素
院校的组织架构与文化基因形成融合落地的制度载体。资源配置方式体现战略导向差异:专项资金投入数字教室硬件的学校侧重空间物理 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优化。制度建设的精细化程度决定实施深度, 定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责任边界,尚未形成专门规程的机构则普遍存在学分认 现象 校园技术文化氛围创造隐性支持环境,常态化举办智慧教学案例展的院校自然形成教师互助发展共同体,技术应用仅限于行 政管理场景的机构则难以培育教学创新内生动力。
(四)社会因素
更广阔的社会技术生态持续塑造教 字 进程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重新定义间接牵引教学变革方向:云协作工 人工智能伦理议题的公共讨论激发相关专业课程增加技术批判模 型路径:第三方学习平台的功能迭代促使高校加快管理系统接 域特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进程。文化价值观的深层渗透制约融合 更关注数字化资源的普惠获取路径,重视学术严谨传统的文化环境倾向于审慎控制技术介入的程度与范围[4
四、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机制剖析
(一)动力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受到政策 化战略规划明确将教学融合纳入高等教 市场需求侧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的 化为教学改革的现实推力。院校内部 求教 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效能瓶颈,教师群 同体对教学改革的专业探讨形成理念引领效应, 认知图式,使融合教学从外部政策要求转向自觉行为选 施成本,云平台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环境
(二)运行机制
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依赖系统性筛选机制与知识图谱构建技术,教学团队依据学科逻辑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深度标引,使其与传统教材章节形成精确映射关系。云平台支持的智能推荐算法依据实际教学进度动态推送辅助材料,实现资源供给与课堂讲授的实时联动。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时间节点的科学规划,教师根据认知规律将线上预习与线下研讨设计为递进式学习闭环,课堂活动侧重解决自主学习阶段沉淀的核心问题,避免教学环节的机械叠加。教学评价改革突破传统试卷考核的局限,结合在线学习行为数据捕捉学生思维轨迹,课堂研讨中的观点创新质量纳入能力评价维度,形成兼顾过程投入与思维深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多元数据交叉验证机制及时生成教学干预建议,驱动教学策略的持续性优化迭代。
(三)保障机制
制度赋能为融合教学建立规范化框架,教学管理细则中明确数字化资源开发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职称评审指标增设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权重,消除教育变革的制度性障碍[5]。技术保障需建立校园网络基建设施的周期性升级机制,配备专业团队开展教学平台的日常运维与功能迭代,重点保障高并发教学场景下的系统稳定性。教师发展中心策划分层次培训项目体系,将数字工具应用与学科教学法重构深度绑定,资深教育技术专家驻校指导青年教师开发跨媒介教学资源库。教师评价维度纳入融合教学实施效能的动态追踪,教学竞赛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赛道形成正向激励。学生支持体系需同步整合图书馆数字资源接口与课程平台,提供信息素养微课程嵌入专业学习路径,学业辅导中心配备适应混合学习模式的咨询师梯队,维系教学创新的长效运行基础。
五、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神经科学最新成果 向学习认知架构师,深度挖掘传统讲授 链揭示深层认知规律,建立以 文赓续,数字工具设计理念融 结构化对话的生成性知识孵化区 革依托分布式认知理论,智能学习分析 构建学习成效的动态三维画像,师生协 学术共同体协同进化范式,学科教研组定 聚焦传统教学精粹的数字化转译路径,智能推荐系 学规律与教育技术前沿的持续对话中催生人机协同的教学哲学新范式
(二)优化教学资源
学科知识图谱技术驱动教学资源结构性重组,传统教材的线性知识框架与开放式数字资源库建立动态映射关系,智能语义分析引擎自动识别不同版本教学材料中的认知断层区域,生成弥补知识间隙的跨媒介补充材料包。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引入虚实共生设计理念,高危实验操作的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与实体实验室安全规程形成互补性训练闭环,传统实验设备加装物联网传感装置实时捕捉操作数据生成可回溯的实操能力成长档案。教学资源流通机制构建多层级开放生态,校级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切片化处理匹配不同学习情境需求,区域高校联盟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共享质量认证体系,资源贡献者的知识产权收益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结算。资源评价系统部署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分析学生使用数字资源时的眼动轨迹与交互行为埋点数据,依据认知负荷指数动态调整多媒体元素的呈现密度,传统纸质资料的数字副本同步标注师生集体批注形成的共识性知识结晶,教学资源的持续进化过程纳入学科发展性评价指标观测范畴[6]。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和自主学习服务,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上的知识体系非常全面,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 而要突出主干,抓住核心内容。同时,积极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线上自主学习的模式,数字化教学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主,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可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模式迭代过程植入自适应进化基因,教学设计知识库持续吸收教师课堂临场决策的实践智慧,智能推送系统向匹配学情特征的教师精准输送国内外优秀教学案例的交互分析报告,常态化教学诊断循环驱动传统教育精粹与数字技术潜能交织成新型教学相长生态。
(四)完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部 统配置弹性化课程管理模块,允许教能排课 间使用热力图动态优 合教学的过程性 的系统化实践, 备数字教育研究 小组协作决任务权重 责任认定边 ,教务系统智 模块实 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框架
(五)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构建分层 础开发模块化研修课程集群,教育技术专 转化为课程设计的创造性实践力 轨教学案例库,骨干教师引导分析 注意力分配的客观数据支撑教学策 组件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范畴,整合性 创新实验项目优先支持融合多模态 术网络,建设联结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人工智 新学科教学法知识库,技术伦理工作坊定期研 教育主体意识协同进化的可持续生长模式。
(六)培养学生素养
学习支持系统设 向学生开放结构化知识探索通 ,元认知笔记,跨校区虚拟研讨室配 订核心论证框架,学科竞 养升级聚焦工具理性与 型的当代适用性,数字 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贯穿数 分认定规则增设数字公益实 化传统人文价值认知,最终形成工具驾驭力 素养框架
结语
高等院校教学融合的本质在于构建动态 衡的教育生态系统 既要激活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与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共同构成的关键内驱力量, 效应。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机制是融合落地的物质基础,创新教学 元评价体系则为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制度保障需打破管理割裂的桎 教师能力提升应以教学创新素养为培养核心,学生发展导向需强化自主学 能 的系统性塑造。唯有多维联动突破机制壁垒,方能在技术赋能中守住教育本真,于融合创新中实现育人价值的深度演进。
参考文献
[1] 王群.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互动式学习工具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12):84-86
[2] 张雄,洪贵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2,(02):79-81
[3] 王春英.数智时代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5.
[4] 李鸿飞,张丽霞.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9):23-26.
[5] 丰慧,解春艳,张焱,等.高等院校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要点与路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6-14.
[6] 庄红艳.数字化建设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5):144-145.
[7] 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