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肖日辉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步体现出资源浪费、工期延误、质量隐患等问题,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基于标准化、数据化、动态化的管理手段,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核心地段拟建设一座国际金融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为 28.6 万 m2 ,分为地下 5 层,地上 58 层(高度 320 米),合同总金额为 32 亿元,该项目属于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 + 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项目团队为了满足 LEED 铂金认证要求,决定对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
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点
1.前期策划阶段
该项目团队运用“限额设计 + 价值工程”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搭建起全过程精细化成本管控体系,在方案优化阶段,组织了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 10次跨专业协同会议,借助 BIM 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会审,累计找出了如管线碰撞以及空间冲突等 157 处设计问题,提前避免了施工阶段的返工风险,为企业节省了大约 2300 万元的潜在变更费用。所制定的《设计任务书分级审核制度》将误差控制提前,明确了建筑标高和管线综合等十余类专业技术参数的容限标准,让设计成果与成本目标达成了精准匹配,在招标管理方面,自主研发了《工程量清单标准化模板》,把 4.2 万条清单项按照地下结构、主体施工、装饰装修等 7 大部位进行模块化分解,细化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 28 道工序控制节点。另外针对幕墙等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分项工程采用三维评价机制,技术标着重考核单元式幕墙的抗震性能设计,商务标引入“合理低价区间法”以防止恶性竞价,还组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从工艺设备、材料库存等方面评估其履约能力[1]。
2.招标过程管控
招标阶段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技术合规性+履约能力 +, 成本合理性”三维管控体系。参照前期研发的《工程量清单标准化模板》,“工序级拆解”4.2 万条清单项,明确钢筋搭接长度、混凝土标号等核心参数的计量标准,通过 BIM 模型关联清单项与三维构件,将工程量误差率控制在 ≤1.2% 。对钢结构、幕墙等专业工程采用“双盲评审法”,技术标重点对单元式幕墙抗风压性能检测报告予以核查,要求核查结果满足 15kPa 风压标;,商务标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价格偏离预警模型”,对<成本价 15% 的异常报价予以自动识别。组建由造价师、建造师、材料专家构成的考察组,对入围单位的生产基地予以实地核验,重点对焊接机器人使用率(要求 260% )、特种材料库存周转率等履约指标予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定中标单位的合同履约率均达到 100% ,有效降低低价中标引起的质量风险。
3.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该项目团队依据 LOD400 级 BIM 模型,针对建筑、结构以及机电等所有专业开展深度建模工作,使 3D 模型精度达到构件级别,覆盖钢筋排布、管线支吊架等施工细节,借助 4D 施工模拟预先优化施工顺序,识别关键路径上潜在冲突问题,借助调整塔吊布置方案,减少机械交叉作业时间约 15% 。对于超高层建筑垂直运输这一核心难题,团队结合自身经验编制《超高层垂直运输专项方案》,在 BIM 仿真计算辅助下,优化 3 台动臂塔吊爬升时序,实现各阶段吊装需求无缝衔接,基于物联网与智能调度系统,精细管控钢筋和钢结构等大宗材料进场时间,将误差控制在 ±2 小时以内,避免现场堆场占用及二次搬运等情况。另外团队融合 BIM 与 GIS 技术,依据场地条件优化材料运输路线,明显改善场地交通拥堵状况,采用无人机实景建模不定期校核施工进度,保证施工组织方案能动态调整[2]。
4.施工实施阶段
在该国际金融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把北斗定位和 5G 传输技术充分融合,打造出有实时性的进度监控体系,针对核心筒施工,实行日清日结管理制度,施工班组每日借助手机 APP 填报完成量,系统会自动与计划进度作对比,一旦偏差超出 3% 便会触发预警机制,在钢结构吊装环节,融入数字孪生技术能提前 48h 模拟构件运输路径、塔吊运行轨迹以及安装顺序,最终达成平均 3 天/层的施工速度,相较于传统方法,效率提高了 20% 。团队在成本管控方面借助 ERP 系统实现了概算、预算、计划、实际及结算的“五算对比”,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如混凝土浇筑采用智能称重系统,依据 BIM 算量模型精准下料,将耗率控制在 1.2% 以内,仅此一项就节约材料成本约 450 万元,严格执行《签证变更红绿灯制度》,分级别评审所有变更申请,累计驳回 37 项不合理变更,为企业节省 1800 万元无效成本支出[3]。
5.过程签证变更管控
建立“分级评审 + 数据溯源”签证变更管控机制,根据变更金额( ≥50 万元为重大变更)、影响范围(涉及结构安全为一级变更)划分三级管控权限。执行“变更发起-模型验证-成本测算-审批执行”流程,要求所有变更申请附加 BIM 模型对比图、定额组价分析表,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将变更前后构件差异直观呈现出来。开发签证变更智能核算系统,自动关联招标清单单价与市场询价数据,单份变更造价测算完成时间 <5min 、准确率 98.7%00 。建立“变更必要性评分机制”,从功能提升、成本节约、工期影响等维度出发予以量化打分( ≥80 分方可立项。对已批准的项变更实施“双编号追溯制度”,同步关联施工影像资料与材料验收单,确保变更过程可查、责任可溯,将变更成本在总造价中占比控制在 2.3% ,相比同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40% 。
6.竣工验收阶段
在项目竣工阶段的时候,项目团队采用了激光扫描以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针对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开展了毫米级精度的测量工作,生成了高精度的《三维竣工模型》,借助 BIM 平台和原始设计模型进行智能比对,模型匹配准确率达到了 99.6% ,使得施工成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还可以自动生成偏差报告,有效提高了验收效率。创新性地建立了“一户一档”的电子交付档案,整合了隐蔽工程影像、材料检测报告、机电管线走向等 256 项结构化数据,业主依靠扫描二维码就能随时调阅,彻底改变了传统纸质档案难以追溯且易丢失的问题,在运维阶段,团队交付了 BIM 智慧运维管理平台,集成了暖通、电梯、给排水等 18 个专业系统的设备参数、维护记录以及保修期限信息,平台根据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还预设了 12 类典型故障处理预案,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就能自动推送处置方案,实现“预警-诊断-维修”闭环管理。经过测算,该平台把设备的故障响应时间缩短了 40% ,运维成本降低了 25% ,为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资产管理服务。
(三)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成效
项目团队运用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借助 BIM 与物联网技术积累的施工数据达 287TB,还编制了 23 册《超高层施工精细化管理手册》,其中详细说明了每个施工缝的处理工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后,项目被划分成 86 个责任区,每个区域都设有“质量、安全、成本”三个岗位的责任人,具体实施成效见表 1
表 1 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施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旨在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饶勇华.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衢州市衢江区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5:747-750.
[2]冯伟伦.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9):59-61.
[3]涂矩锋.浅析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