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变电运行检修中对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
文炎 王宏亮 黄雪妹
长庆油田分公司清洁电力开发项目部 陕西西安 710000
前言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健康评估、风险预测、动态决策实现“按需检修”,替代传统定期检修模式。本文提出基于多传感器(振动、温度、局放等)融合的数据采集方案,结合 AI(如 LSTM、CNN)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与故障风险量化体系。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可降低运维成本 20%-30% ,提升设备可用率至 99%以上,并延长主设备寿命 5-10 年。未来,随着边缘 AI 与自供电传感技术的发展,状态检修将向全自主、实时化方向升级,支撑电网智能化与高可靠性运行需求。
1 状态检修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1.1 技术原理
设备状态感知:通过传感器(如振动、温度、局放、SF6 气体密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健康状态评估:基于数据驱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或物理模型(如热路模型、电磁场模型)分析设备劣化趋势。故障风险预测:结合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量化设备故障概率与后果严重度,生成检修优先级。
1.2 核心优势
降低运维成本:减少计划性停电与过度检修,年均成本降低20%-30%。提升设备可用率:通过早期故障预警,避免突发停机,设备可用率提升至 99% 以上。延长设备寿命:精准检修减少机械损伤,变压器等主设备寿命延长 5-10 年。
2 状态检修实施流程
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传感器部署:
变压器:部署振动传感器(监测绕组变形)、光纤测温传感器(监测热点温度)、局放传感器(监测绝缘缺陷)。断路器:安装 SF6 气体密度传感器(监测泄漏)、机械特性传感器(监测分合闸时间)。数据清洗与特征提取:去除噪声数据,提取振动频谱、温度趋势、局放脉冲等特征,构建设备健康状态数据库。
2.2 健康状态评估与风险量化
评估模型构建: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等算法,建立设备健康状态(HSI)与特征参数的映射关系。示例:变压器健康状态 HSI=0.8(1 为完全健康,0 为完全故障),需优先检修。
风险量化指标:
故障概率(P_F):基于历史故障率与实时监测数据,计算设备未来 24 小时故障概率。风险优先级(R_P):结合故障后果(如负荷损失、安全风险)与 P_F,生成检修优先级列表。
2.3 检修决策与计划制定
动态检修计划生成:基于 R_P 与电网负荷预测,生成最优检修窗口,避免与负荷高峰重叠。
示例:某变压器 R_P 为“高”,但负荷高峰期,推迟至 3 天后检修,并调用备用变压器。
检修资源分配:根据设备类型与故障风险,分配检修人员、备件、工具,优化资源利用率。
3 变电运行检修技术体系
3.1 状态感知与监测技术多传感器融合:
变压器:部署光纤测温(精度 ±0.5% )、振动(频谱分析)、局放(超声波/特高频)传感器,实时监测绕组、铁芯、绝缘状态。断路器:安装 SF6 气体密度(泄漏灵敏度 ⩽0.1% 年)、机械特性(分合闸时间、速度)传感器,诊断操作机构磨损与内绝缘缺陷。
无线传感网络(WSN):采用 LoRa 或 ZigBee 通信,实现设备状态远程实时传输,降低布线成本,适用于复杂场景(如山区、地下变电站)。
3.2 智能诊断与预测技术
AI 驱动的故障诊断:
CNN(卷积神经网络):分析振动频谱、局放脉冲波形,识别绕组变形、铁芯松动、绝缘缺陷(准确率 98% )。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设备温度、局放趋势,提前 72小时预警故障,降低突发停机风险。
物理-数据混合模型:结合设备物理模型(如变压器热路模型、断路器电磁场模型)与实时监测数据,提升诊断精度(如 GIS 设备放电缺陷定位精度 ±3cm )。
3.3 风险评估与决策技术
健康状态指数(HSI):量化设备健康状态(0 为完全故障,1 为完全健康),基于温度、振动、局放等指标加权计算,指导检修优先级。
风险优先级(R_P)量化:结合故障概率(P_F)与后果严重度(S_C),生成 R_P 分级(高/中/低风险),动态优化检修计划。
3.4 协同控制与数字化平台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设备数字孪生体,整合物理参数、历史故障数据、实时监测信息,模拟检修计划对电网的影响,优化检修窗口与资源分配。
智能检修决策系统:基于 HSI 与 R_P,动态生成检修计划,分配检修资源(人员、备件、工具),实现检修过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4 变电运行检修实施路径
4.1 数据驱动的设备健康管理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部署多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状态数据,通过数据清洗、特征提取、降噪处理,构建设备健康状态数据库。
健康状态评估与趋势分析:基于 AI 模型与物理模型,分析设备劣化趋势,生成健康状态报告,预警潜在故障。
4.2 动态检修计划生成
风险量化与优先级排序:
结合设备健康状态、故障风险、电网负荷预测,生成检修优先级列表,避免与负荷高峰重叠。
检修资源优化分配:根据检修任务优先级,分配检修人员、备件、工具,优化检修路径,降低运维成本。
4.3 检修过程实时监控与后评估
检修过程数字化:通过移动终端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检修进度、质量、安全,确保检修任务按计划执行。
检修效果后评估:分析检修后设备运行数据,评估检修效果,反馈至优化模型,持续改进检修策略。
5 未来发展方向
5.1 高可靠传感器与自供电技术
抗干扰传感器:研发屏蔽层与滤波电路一体化的传感器,提升在强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如抗干扰能力提升 50% )。自供电传感器:利用振动能量采集、光伏供电技术,延长传感器寿命至 10 年以上,减少电池更换成本。
5.2 AI 模型优化与迁移学习
小样本学习: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生成合成故障数据,扩充训练集,降低模型对真实故障样本的依赖。迁移学习与联邦学习:通过迁移学习将大型变电站的模型参数迁移至小型变电站,联邦学习实现多站数据联合建模,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5.3 标准化与协同化平台
统一通信协议:制定传感器数据格式与通信协议标准(如基于IEC61850 的扩展协议),支持多厂商设备即插即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检修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电网企业、设备制造商、运维商的数据安全交互与利益分配。
5.4 全自主化与边缘智能
边缘 AI 决策:在设备端部署边缘 AI 芯片(如 NVIDIAJetson),实现故障实时诊断(响应时间≤50ms),减少对云端依赖。数字孪生体优化:构建设备数字孪生体,模拟检修计划对电网的影响,自动生成最优检修窗口与资源分配方案。
5.5 经济性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
分阶段部署:优先在关键设备(如 500kV 变压器)部署状态检修,逐步推广至全站,降低初期投资风险。检修服务市场化:通过“设备健康保险”“按效果付费”等模式,将状态检修成本转化为可量化的服务收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结束语
变电运行检修中的状态检修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健康评估、风险预测、动态决策,实现“按需检修”,显著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电网可靠性与设备寿命。未来,随着 AI、5G、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状态检修将向“全自主、零风险、全寿命”方向升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变电设备运维模式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白哲铭,孙大鹏,蒋聪.变电一次检修运行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22):42-43.
[2]汪晶华,邹浩.变电一次检修运行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通信,2020,22(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