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研究
陈霞
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5
一、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的意义
落实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抓手。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核算体系,而预决算编制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源头”与“结果”,是该体系落地的关键载体。一方面,预算编制需从传统“收付实现制单一导向”转向“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融合考量”;另一方面,决算编制需同步衔接财务会计报表数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收入费用表”中的业务活动费用等数据纳入决算分析,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与新准则核算逻辑的闭环,这是政府会计改革从“核算层面”向“管理层面”延伸的必然要求。
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新准则下的预决算编制不再是“简单的收支罗列”,而是基于精准会计核算的“资源配置方案”。如公立医院依据新准则核算门诊、住院科室的单位成本,合理编制下年度医疗设备购置预算,避免资源闲置或短缺;科研院所根据新准则核算的横向课题收入,对应编制课题经费支出预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保障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的重要屏障。新会计准则强化了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费用”的全口径核算,这为预决算编制提供了更全面的风险防控视角。从预算编制端看,需将新准则要求的“隐性负债”纳入预算考量,避免“预算外负债”导致的财务风险;从决算编制端看,需对照新准则的财务会计数据核查预算执行情况;同时,预决算数据与新准则会计数据的一致性,也为财政部门审计、监督提供了清晰依据,减少“账实不符、预决算脱节”导致的合规风险。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预决算编制与新准则要求脱节,核算逻辑未同步转型。当前多数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仍沿用“收付实现制思维”,未融入新准则“双基础”核算要求:一是预算编制忽视权责发生制因素;二是决算编制与财务会计报表衔接不足,决算分析仍以“预算收支差额”为主,未结合“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分析差异原因;三是部分单位将“新准则”与“预决算”视为独立工作,甚至存在“会计核算按新准则,预决算按老办法”的“两张皮”现象。
编制依据缺乏新准则下的精准数据支撑,内容粗放。新准则要求事业单位以“精准会计核算”为基础开展预决算编制,但实践中编制依据仍存在“三缺”问题:一是缺“全口径成本数据”,预算编制多依赖“上年基数 +i 增量”,未依据新准则核算的“单位运行成本”“项目成本”制定定额;二是缺“动态资产负债数据”,预算编制未结合新准则下的资产存量、负债规模;三是缺“明细化收入数据”,决算编制未依据新准则“收入分类核算”细化收入构成,导致无法精准分析“哪些收入对应哪些支出”,影响下年预算编制的针对性。
预决算衔接机制未适配新准则,流程断裂。新准则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衔接”的要求,需同步打通“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流程,但当前衔接机制存在明显短板:一是预算执行监控未结合财务会计信息,多数单位仅监控“预算指标剩余额度”,未通过新准则下的“费用计提”“资产使用”数据预判执行风险;二是决算反馈机制失效,决算分析未将新准则下的“差异原因”反馈至下年预算编制;三是缺乏“预决算—会计核算”数据对账机制,预算中的“事业支出”与会计核算的“业务活动费用”口径不一致,且无定期核对流程,导致数据偏差长期存在。
财务人员准则与编制能力不匹配,实操支撑薄弱。新准则下的预决算编制对人员能力提出“懂准则 + 会编制 + 善衔接”的复合要求,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对新准则理解不深,部分财务人员仅掌握“会计科目核算”,未理解“双报告”对预决算的影响;二是编制技能滞后,多数人员仍使用“表格手工编制”,未结合新准则要求建立“预算测算模型,编制效率低且易出错;三是缺乏“准则—编制”融合思维,导致预算与后续会计核算无法对接。
三、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构建新准则导向的预决算编制框架,明确编制规范。针对准则衔接不足问题,需从制度层面明确预决算编制与新准则的融合要求:一是制定《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指引(新准则版)》,细化编制依据、编制流程、编制模板;二是分类明确编制重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侧重“基本支出定额与权责发生制费用匹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侧重“收入与支出的分类衔接”;三是建立“准则符合性审核”机制,由单位财务部门牵头,在预决算上报前核查是否符合新准则要求。
建立“会计核算—预决算”数据对接机制,夯实编制依据。针对编制依据粗放问题,需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精准支撑:一是设计“预决算—会计核算”数据对接表,统一口径对应关系;二是搭建“预决算数据平台”,整合新准则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预决算编制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提取与校验;三是建立“月度数据核对”制度,财务人员每月核对预算执行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及时修正偏差。
优化预决算全流程衔接机制,形成管理闭环。针对衔接不畅问题,需构建“编制—执行—决算—反馈”的全流程机制:一是预算编制阶段引入“决算与准则数据参考”,以上年度决算中的“准则差异分析”和本年度会计预测数据为依据,合理确定预算额度;二是预算执行阶段强化“双核算监控”,通过系统实时监控预算会计“支出进度”与财务会计“费用发生”,设置“差异预警线”;三是决算阶段增加“准则衔接分析”模块,在决算报告中单独说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原因”“新准则对预决算的影响”,并形成《预决算优化建议报告》,反馈至下年预算编制部门。
开展分层分类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人才支撑。针对人员能力薄弱问题,需从培训、实践两方面提升:一是开展“新准则+预决算”专项培训,分层次设计内容——对基础人员侧重“准则核算与编制实操”,对管理人员侧重“准则影响与编制决策”,并结合案例教学;二是建立“以干代训”机制,组织财务人员参与“新准则下预决算编制试点”;三是组建“准则—预决算专家小组”,邀请财政部门专家、会计师事务所顾问提供指导,解决编制中的疑难问题。
结语
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是事业单位财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型的重要体现。当前编制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构建准则导向框架、建立数据对接机制、优化全流程衔接、强化能力培训,可推动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与新准则深度融合,实现“预算精准、执行合规、决算真实”的管理目标,为事业单位更好发挥公益职能、保障财政资金高效使用提供坚实财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冯婷.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新会计准则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措施[J].中国电子商情,2024,(10):103-105.
[2]陈晓晶.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4,(07):120-123.
[3]臧菲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研究[J].财讯,2024,(0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