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技术研究

作者

孙志明 向东

淄博叶脉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38

引言

混凝土裂缝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通常因施工工艺、材料质量、设计方案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产生,这些裂缝轻则表现为微细裂缝,严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隙,对工程结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诱发水密性问题,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控。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水利施工特点,着重提高对混凝土施工的重视程度,结合常见混凝土裂缝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施工技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促进水利工程按时保质地建成。

1 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必要性

① 保证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如各地的蓄水设施建设,发挥防洪、灌溉、发电方面的作用,控制其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裂缝,可以使蓄水设施常规履行其功能。反之,出现裂缝的蓄水设施挡水能力下降,且水流对混凝土结构内部、金属结构的侵蚀破坏比较显著,会降低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加大决堤风险,设施在灌溉、发电方面的作用也对应削弱。以技术性手段控制蓄水设施混凝土结构裂缝,使其质量得到保证,可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为设施持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② 减少安全隐患,水利工程的作用比较多样,具有社会、经济方面的价值,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结构,其功能被破坏,也会增加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阻止裂缝控制,则有助于削减工程安全隐患。以护堤为例,出现在护堤表面的裂缝导致、加剧了渗透问题,会增加护堤损坏和决堤风险。护堤下部、堤基部位的混凝土裂缝,也会加剧渗透隐患且隐蔽性较强,早期难以被察觉,一旦出现洪水,护堤被冲垮的可能性也较高。在护堤施工过程中加强混凝土裂缝控制,可以直接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护堤使用寿命得以延长,降低了后续维修、重建方面的资金支出,也减少了汛期维护护堤带来的安全风险,具有多样化的积极作用。

2 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技术

2.1 设计阶段的控制技术

配合比优化。适当降低水胶比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提高抗裂性能。通常推荐水胶比控制在 0.4-0.5 之间,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抗裂性能。采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胶比的同时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密实度,减少塑性收缩裂缝。适当控制水泥用量,避免过量使用水泥引起的水化热过高,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发生。采用连续级配骨料,即粗细骨料的合理搭配,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密实度。通常推荐使用 5.20mm 级配合理的碎石作为粗骨料。选用低吸水率、高强度的骨料,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减少因体积变化导致的裂缝。适当增加粗骨料的用量,相较于细骨料而言,粗骨料的变形较小,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膨胀剂,可以补偿水泥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提高抗裂能力。适量掺加引气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并减少因水分迁移导致的收缩裂缝。结构设计优化。通过均匀分布钢筋,避免局部应力集中,防止裂缝沿钢筋分布形成。采用抗裂钢筋,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能力。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通常 ≥30mm ,避免钢筋锈蚀导致的裂缝扩展。采用分布筋与温度筋结合设计,确保温度变化不会导致较大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可采用分段施工、后浇带等措施,减少温度应力的影响。设立膨胀缝或伸缩缝,避免因温差变化导致的约束裂缝。伸缩缝间距推荐控制在 30-50m 之间,以减少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2.2 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浇筑顺序和浇筑速度,避免因浇筑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堆积过高,产生离析现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 30-50cm 之间,以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减少内部气泡和空隙的存在。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应选用合适的振捣设备,按照规定的振捣时间和振捣方法进行操作。振捣要均匀、密实,避免漏振、过振现象。漏振会导致混凝土不密实,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进而发展为裂缝;过振则会使混凝土中的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造成分层离析,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平仓和抹面处理,以消除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抹面,以弥补表面的收缩裂缝。同时,对于施工缝的处理也至关重要。施工缝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表面的浮浆、松动石子等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然后铺设一层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浆,以保证新老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结合,减少施工缝处裂缝的产生。

2.3 控制好混凝土温差

针对温差因素所导致的裂缝问题,水利施工现场要注重对混凝土温度的控制,要求正式施工前期,结合现场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确定合适的温度标准,为接下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各阶段施工温度控制提供参考,避免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发生裂缝等质量问题。例如:若在冬季温度偏低的地区中开展水利施工作业,现场要根据混凝土情况,优化施工温度设计,结合当地最低温度确定相适应的加热措施,并在外层覆盖保温材料,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努力将混凝土温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施工现场安排专人进行温度监测,动态了解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度差异和变化情况,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合理调整水灰比,添加防冻剂,将温差控制到最低,从而规避裂缝现象。

2.4 养护管理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养护工作是防止裂缝产生的关键环节。养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减缓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速度,促进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草袋等保湿材料,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如大坝、渠道等,可采用洒水养护的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泥品种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 14 天。对于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在养护过程中,还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加强温度监测,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超过规定值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被等,以减少温度应力。同时,应避免在混凝土表面受到剧烈温度变化的环境下进行养护,如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浇水降温,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度裂缝。

结语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未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和控制技术,为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阿合买提·哈司木.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199-201.

[2]韩冬玥.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裂缝控制技术分析[J].水上安全,2023,(7):179-181.

[3]袁月丽.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0(7):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