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李成业

身份证号码:440923199507082153

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短工期、低能耗、低污染的优点,符合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来应用范围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1]。然而在全寿命周期中,装配式建筑仍面临构件连接、质量安全、管线维护、运营问题等多种挑战[2]。因此,必须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要。

1 装配式建筑工程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的监管,很大程度上延续传统现浇模式的框架和手段,存在严重“水土不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 条块分割,协同不足

突出表现为“三割”。构件生产厂与施工地分属不同管辖区域,而当前监管体系以属地管理为主,构件监管部门与施工监管部门在不同地区,两者缺乏有效、强制性的信息共享与监管联动机制,此为地域分割。即便构件生产与现场施工在同一地区,但两者分属不同部门,生产环节归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运输环节归交通部门管理,施工环节归住建部门管理,这造成监管链条断裂,此为部门分割。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施工,涉及设计单位、生产单位、施工总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单位间责任边界模糊,难以有效追溯问题和协同工作,此为主体分割。“三割”深刻反映出体制机制障碍巨大、各方利益壁垒森严以及缺乏顶层设计的重大缺陷。

1.2 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监管依赖人工与纸质文件。当前监管依赖监理和甲方代表的现场旁站、肉眼观察和手工记录。这些文件易丢失和篡改,而且很难追溯和汇总分析。事后检查而非过程监控。监管人员通常在工序完成后才到场验收,无法对关键过程进行实时和不间断的监控,就像“死后验尸”一样,发现问题为时已晚,整改成本极高。抽检率低,覆盖面窄。由于人力、时间限制,传统“眼看手摸”式检查只能是抽样检查,不能实现全数检验,大量质量安全隐患因此潜伏下来。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监管部门及人员早已习惯传统模式,形成路径依赖,加上不愿大量投入智能监管设备,以及电子监控数据、影像资料的法律效力又未获明确认可。

1.3 追溯困难,责任不清

追溯困难源于大量构件没有唯一性标识,身份不明确。因为现场发现构件裂缝或尺寸偏差,很难凭借身份标识,找出它的生产批次、混凝土配比、养护记录、出厂检验员等详尽信息。责任不清源于问题定位模糊和惩戒与改进无依据。比如说现场发现安装问题,这可能来自设计尺寸错误、工厂生产偏差、运输磕碰、吊装操作不当、后期养护不足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由于没有全过程数据,责任界定非常困难。因为无法精准定位责任方,想针对质量问题进行惩戒和改进也无从实施。究其根源,技术标准缺失、管理意识落后、数据链断裂是根本原因。

1.4 标准滞后,依据不足

标准滞后表现在很多建筑工程验收规范、定额标准、设计规程是根据现浇工艺编写的,相对成熟,所以标准更新缓慢。对于装配式建筑特有的技术环节,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夹心保温板连接、硅酮结构胶密封等,缺少详尽的、可操作的验收标准和质量评定依据。监管人员面对新型节点构造、新工艺时,只能依靠个人经验或参考企业标准进行判断,监管无据可依。加上现行工程计价定额对装配式建筑的拆分设计费、工厂模具摊销费、特殊运输费、大型机械租赁费等成本考虑不足,计价争议频发。究其原因,标准制定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加上装配式建筑技术实践积累不充分和跨行业协调太难。

2 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

2.1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的根本是实现三大转变。从“现场监管”向“全过程监管”转变。要打破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环节壁垒,把监管视野扩大到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不能只看施工现场,而是要从设计图纸到工厂制造、物流运输全面覆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改变以往事故发生后才介入调查的“救火队”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识别风险,预测隐患,发送预警信息,实现“防患于未然”。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要认识到政府单一监管的有限性,创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支撑的多元共治体系,形成监管合力,不仅能减轻政府负担,还可以提升整体监管效能。

2.2 机制创新

理念要通过机制落地来实现。核心机制创新有三个。建立全过程责任追溯机制。强制所有预制构件植入 RFID 芯片或喷涂二维码,让每一个构件都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发现问题,一码溯源。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由省级或国家级住建部门牵头,搭建统一的装配式建筑监管信息平台,与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系统对接。打通地域和部门壁垒,实现监管信息无缝流动,协同执法行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差异化信用监管机制。监管平台自动采集所有参与企业的数据,涵盖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利用算法模型生成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画像和动态评分。让守信者降本增效,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驱动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引擎。强制要求 BIM 模型作为监管审批的基础,不但打通设计、生产、运输、施工、验收的所有环节[3],更集成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全部属性信息,成为贯穿始终的“数字孪生体”。把物联网(IoT)作为感知神经,在工厂、工地部署传感器,24小时不停顿采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作为监管数据基础。将 BIM 模型与物联网数据深度融合,创建高保真虚拟工地。监管人员随时随地监管,监管效率和监管体验大幅提升。

2.4 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监管模式创新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分步实施。先要试点,验证可行性,发现并解决初期问题,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标准。再完善提升,优化功能,扩大应用范围。然后全面覆盖,常态化运行。为保证顺利推进,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政策激励,同时加强组织与人才保障,成立专项工作组,培养复合型监管队伍。还要创新投入机制,保障资金。加大技术投入,保障数据安全。加强舆论引导,提升社会各界认知,转变行业文化。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适配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针对现行监管模式问题,要打破传统监管壁垒,构建理念-机制-技术-实施的完整创新框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纽带,把全生命周期监管各环节串联起来,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激励,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实践深入,必将为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筑牢监管屏障,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美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华建设,2022(21):7-9.

[2]谢金河.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方法初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3(14):325-327.

[3]沈勇,杨海平,曹国军,等.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23,30(1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