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张建宇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及分层作业的理论就基础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作业设计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低下。分层作业设计通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分层作业设计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存在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分层作业设计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帮助学生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能力的提升。
3.《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作业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通过差异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划分层次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1.基于学业水平的分层
基础层,针对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如计算能力、基本概念理解。提高层,面向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注重知识综合运用与思维拓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层,针对学有余力、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挑战性任务,激发创新潜能,如数学建模、开放性探究。
2.基于学习风格的分层
视觉型学习者,通过图表、图形、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设计作业,如用积木拼搭几何体;听觉型学习者,结合口头讲解、数学故事、音频资料等设计作业,如录制解题思路的语音日记;动觉型学习者,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等设计作业,如测量校园物体长度并计算周长。
3.动态调整机制
每学期通过阶段性测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动态调整学生层次,避免“标签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三、分层分层作业设计的常见误区
1. 防止“标签化”:避免直接用“优生”“差生”划分学生,可用“A 层”“B 层”“C层”或动物代号(如“小老虎”“小猴子”)替代。
2. 保护自尊心:基础层作业可设计为“必做题”,提高层和拓展层作业为“选做题”,避免学生因作业难度产生挫败感。
3. 控制作业总量:分层作业需遵循“双减”要求,确保基础层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拓展层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 40 分钟。
4. 教师专业支持:教师需具备分层设计能力,可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等提升设计水平,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分层失效。
四、分层作业差异化设计内容
(一)基础层作业内容
1. 核心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设计原则是:任务明确、步骤清晰,避免复杂情境干扰。
2. 主要任务
(1)计算类:简单加减法、乘法口诀应用、分数小数互化。
(2)概念类:图形分类、时间单位换算、数据收集与整理。
(3)实践类:用尺子测量书本长度、用硬币模拟概率实验。
(二)提高层作业内容
1. 核心目标是: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设计原则是:任务开放、过程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2. 主要任务
(1)变式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如“用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应用题:结合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如“设计家庭周末购物预算”
(3)探究题:小组合作完成简单数学实验,如“探究三角形稳定性”。
(三)拓展层作业内容
1. 核心目标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数学素养。设计原则是:任务挑战性、创新性,注重过程性评价。
2. 主要任务:
(1)开放性课题: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中的面积计算”。
(2)数学建模: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身高并分析分布”。
(3)跨学科整合:结合科学、艺术等学科设计作业,如“用数学原理设计纸桥承重实验”。
五、保障分层作业有效实施策略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
1. 书面作业:传统习题与分层练习结合,如基础层完成选择题,提高层完成解答题,拓展层完成探究报告。
2. 口头作业:通过数学故事讲述、解题思路分享等培养表达能力,如“向家长解释分数乘法的意义”。
3. 实践作业:动手操作与实验探究结合,如“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计算体积”。
4. 线上作业:利用教育 APP 设计互动作业,如“通过游戏完成单位换算练习”。
(二)作业评价分层化
1. 基础层评价:关注作业完成度与正确率,采用星级评价(如三星代表全部正确),辅以鼓励性评语。
2. 提高层评价:注重解题过程与思维展示,采用“过程分+结果分”模式,如“思路清晰 +2 分,计算正确 +3 分”。
3. 拓展层评价:强调创新性与实践性,采用“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结合,如“小组展示后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三)家校协同机制
1. 家长指导:基础层作业可设计亲子互动任务,如“与家长一起测量家具尺寸”;拓展层作业鼓励家长提供资源支持,如“参观科技馆后完成数学日记”。
2. 反馈沟通:通过作业本留言、家长会等形式,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分层情况与进步,避免家长因作业难度差异产生焦虑。
(四)动态调整与个性化支持
1. 弹性作业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作业量,如基础层学生可减少拓展题数量,拓展层学生可增加挑战性任务。
2. “作业超市”模式: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选项,学生自主选择组合,如“从 A 类(基础)、B 类(提高)、C 类(拓展)中各选 1 题完成”。
六、分层作业设计的效果分析
(一)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基础层学生能够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避免因作业难度过大而产生的挫败感;提高层和拓展层学生能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挑战更高难度的作业,提升数学能力。
(二)提升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作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层学生能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层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拓展层学生能够激发创新潜能。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层作业设计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践性作业和调查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阅读性作业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思路[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