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类型的归因与干预
刘翠霞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关小学 450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类型的产生既有认知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良等内因,也与教学方式单一、忽视算理引导等外因密切相关。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数感形成、发展逻辑思维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计算能力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但在实际课堂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速度,忽略了算理的指导,导致学生机械模仿而易出错,随着新课标倡导的“理解性学习”不断深化,研究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并提出有效干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灵活性,也能引导他们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为后续复杂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的概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这些错误主要包括笔误、概念不清等类型,错误的产生既可能源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也可能与其思维方式、注意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外部因素也会导致学生在计算中频繁出错,计算错误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能形成错误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后续学习,因此识别并分析学生的计算错误类型,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重要环节[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类型的归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多种多样,其归因可从学生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认知因素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运算规则记忆模糊等,例如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或在处理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发生错误;还有学生在处理进位时出现数位混淆,归根结底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此外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等非智力因素也会加剧计算错误的发生,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更容易出错,显示出计算过程中的不稳定性[2]。教学因素同样对学生计算错误有重要影响,教师若忽视了对学生计算过程的引导,仅注重结果而忽略思维过程,容易使学生形成“机械计算”的习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难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家庭作业辅导不到位、家长数学认知有限,也会影响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掌握。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类型的干预对策
(一)强化基础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认知的起步期,此时期的知识点虽相对简单,但具有高度基础性,一旦掌握不牢,极易在后续学习中产生连锁性错误。在计算中,学生对数字概念、运算意义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计算的准确性,许多学生计算出错,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当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符号意义、常规方法,才能在计算中做到思路清晰、操作规范,显著降低错误发生率[3]。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时,部分学生常在进位环节出错,如把“9876+2354”算成“11120”而漏掉进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强化学生对数位概念的掌握,明确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及万位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位卡片”操作活动,让学生将数字分解成“个位数+十位数 + 百位数+千位数”,并通过卡片组合演示加法过程,直观展示“满十进一”的规律。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分层练习:第一层是无进位加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正确模式;第二层是有进位加法,强化学生对进位规则的应用;最后逐步引入连续进位的计算,如·⋅8999+2021,, ,训练学生在复杂情境下保持运算准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巩固了数位与进位的知识,还在操作与练习中反复验证,逐渐减少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实现从“机械记忆”到“深刻理解”的转变。
(二)重视算理与算法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他们只记住了“怎么算”,却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如果教师只强调机械的演算步骤,而忽视算理与算法的指导,学生往往会在复杂情境下因缺乏内在逻辑支撑而出错,因此干预对策应从强化算理入手,让学生在理解运算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例如在减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借位”是必要的操作,更要引导学生明白借位本质上是数的分解与重组,即把高位的“1”拆分成 10,再补充到低位,从而保证运算的正确性。通过算理与算法的结合,学生能够建立起从“抽象规则”到“具体操作”的认知通道,不仅能减少计算错误,还能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4321-2789”的计算中,很多学生容易在借位环节出错,例如直接把“1-9”错误地算作“8”,忽略了需要向高位借 1,教师在干预时,可以通过算理与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难点。教师应 借助数位分解 的方法,把“4321” 表示为⋯4000+300+20+1⋯ ,再演示如何将“1”不足以减“9”时,从十位的“20”借“10”过来变为“11”,而“20”则变为“10”;如果十位仍不足,则继续向百位借,通过这种数的拆解与组合,让学生直观理解借位减法的本质是“数的重组”,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种算理落实到笔算步骤中,逐步形成规范的算法操作。通过反复对比“只按步骤算”与“理解算理后再算”的差别,学生逐渐认识到算理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借位错误,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期,计算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数学素养的形成的顺利开展,学生出现的错误,既有知识掌握方面的原因,也受学习习惯、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错误类型,找准问题根源,从强化基础知识、注重计算训练、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入手,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思维能力。只有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教学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美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7):71-73.
[2] 慕存虎.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错误归因及对策探讨[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22(11):56-58.
[3] 唐彦霞.基于错题本的小学数学错例归因分析及个性化教学策略[J].智慧少年,2023(35):0176-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