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高中地理课堂的生态环境教学比较分析

作者

陈海江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列为核心素养,要求生态环境教学需结合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生态环境保护”等单元,虽提供丰富案例,但一线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教材讲解 + 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忽视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基于此,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践价值,探索生态环境教学的优化路径。

二、高中地理生态环境教学三种模式的理论分析

1.传统讲授式教学

(1)教学逻辑: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教师通过系统性讲解,依次剖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特征及治理措施。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教师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与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植被破坏)的框架展开,结合 PPT 展示图文资料辅助说明,并通过习题强化知识记忆。

(2)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入:该模式侧重“区域认知”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但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缺乏深度拓展。课程思政仅以口号式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能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

2.案例探究式教学

(1)教学逻辑:以典型生态环境案例为载体,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例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中,教师先展示不同时期的卫星遥感图,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演变规律的思考;随后组织分组讨论,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权重;最后结合本地生态案例,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治理经验。

(2)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入:通过多因素分析案例,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锻炼,同时在探讨本地生态问题过程中,增强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结合区域生态保护案例融入“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数字化情境式教学

(1)教学逻辑: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为例,学生可通过 GIS软件叠加地形、降水、植被等图层,直观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联;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过程;结合官方生态数据平台,自主设计生态保护方案。

(2)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入: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有效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同时,通过对接国家生态政策与实时数据,深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增强对国家生态战略的认同感。

三、三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势与局限比较

1.核心素养培养效能比较

传统讲授式教学凭借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在"区域认知"维度呈现显著优势。教师通过地理要素的分层解析与空间格局的逻辑推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区域知识体系,但单向灌输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某省重点中学的教学实验中,采用传统讲授法的班级在区域地理知识测试中平均分达 82 分,然而涉及跨区域要素关联分析的开放性题目得分率仅 37% ,暴露了"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不足。

案例探究式教学以真实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题链"驱动学生开展探究。例如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案例中,学生通过梳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因果关系,显著提升了"综合思维"水平。但在涉及 GIS 技术应用、野外调查方案设计等实践环节时,受限于课时与资源条件,仅有 45% 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

数字化情境式教学依托 GIS、VR 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实现多维度数据实时交互。某地理智慧课堂实验显示,采用数字沙盘模拟全球气候变化的班级,学生在"地理实践力"相关测评中得分较传统班级高出 28% ,在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测试中平均分提升 15% ,尤其在"综合思维"的动态建模与系统分析维度表现突出。

2.课程思政融入深度比较

传统讲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融入时,多采用政策条文解读与案例列举的方式,存在"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脱节"的现象。某校课堂观察数据显示,72% 的学生认为生态保护政策讲解"枯燥乏味",仅有 23% 的学生能复述核心政策要点。

案例探究式教学选取本地生态治理案例,如太湖蓝藻治理、塞罕坝造林工程等,通过具象化的生态修复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某实验班级在参与本地湿地保护案例学习后, 91% 的学生表示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但在涉及"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等宏观政策理解上,仍有 63% 的学生存在认知模糊。

数字化情境式教学整合自然资源部权威生态数据与政策文件,通过可视化交互界面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题学习中,学生通过虚拟考察不同治理阶段的生态数据变化,直观感受国家战略实施成效,政策认同度较传统教学提升 41% ,家国情怀量表得分提高 29%

3.教学适应性分析

传统讲授式教学在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规律等基础理论教学中优势明显,适合开展地理概念体系的系统建构。但面对新课标要求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教学效能显著下降。教育评估数据显示,传统课堂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达标率仅为 42% 。

案例探究式教学适用于中等复杂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土地荒漠化治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案例选择—问题拆解—方案设计"的教学流程,既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互动不足,又能实现知识迁移应用。在某市教研活动中,该模式使课堂参与度提升 35% ,知识应用类题型得分提高 22% 。

数字化情境式教学依托智能教学平台,在全球气候变化模拟、流域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复杂地理现象分析中展现独特价值。其跨时空数据整合与虚拟实践功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某教育发达地区试点数据表明,采用该模式的学校在地理创新实践竞赛获奖率提升 58% ,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改革方向。

四、结论与教学启示

1.结论

(1)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知识传递上具有高效性,但在核心素养培育与课程思政融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2)案例探究式教学通过情境化、问题化设计,能有效提升教学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是生态环境教学改革的过渡性方案。

(3)数字化情境式教学借助技术赋能,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代表生态环境教学的创新方向。

2.教学启示

(1)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体系: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灵活组合传统讲授、案例探究与数字化情境教学,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

(2)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结合地方地理特色,开发本土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芜湖长江生态保护虚拟仿真案例库,增强教学的现实关联度。

(3)强化课程思政的有机渗透:将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与地方生态实践融入教学环节,通过真实情境与数据支撑,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小女.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23. DOI:10.27159/d.cnki.ghzsu.2023.002971.

[2]邢俊利. 开封市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研究[D]. 河南大学, 2008.

[3]顾晓东.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