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层民生报道的“温度”与“边界”

作者

马素萍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1 基层民生报道的温度:聚焦民生服务的具体实践

1.1 养老服务中的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

弥渡县通过“332”模式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科技手段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该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建设、服务质效提升”为抓手,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接入 5766 台智能设备,实时守护 3338 名社区老人。例如,73 岁老人张德芬跌倒后触发智慧手环警报,社区管家与医护人员 3 分钟内抵达现场;98 岁董秀珍老人因智慧床垫监测到心率异常被及时送医,避免病情恶化。这些案例中,媒体报道不仅呈现科技如何提升服务效率,更通过具体人物故事传递“老有所依”的社会温度。

在服务网络构建上,弥渡县投入 6000 万元改造9 家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 72% ,并推动乡镇医养结合。媒体通过报道红岩镇区域养老中心建设、10 个老年幸福食堂的运营等细节,展现“15 分钟养老服务圈”如何解决老人“一餐热饭”问题。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场景的报道逻辑,使养老服务的温度可感知、可共情。

1.2 医疗服务中的资源下沉与精准触达

弥渡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全县 100 家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贯通后,乡镇卫生院可共享县级医院诊疗数据,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模式。2024 年,医共体影像诊断中心出具报告 18.6 万份,“云胶片”系统上线后每年为患者节省胶片费用 400 万元。媒体报道聚焦患者体验,如新街镇患者石映芬感慨“拍片不用去县医院,报告由县上医生出具,又省钱又快”,通过个体叙事凸显医疗改革的民生温度。

在慢病管理领域,弥渡县建立县级慢病管理中心与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通过 AI 技术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病风险,提前介入干预。媒体报道中,医生使用“心电一张网”全息视图远程诊断的场景,直观呈现技术如何缩短城乡医疗差距,让基层患者享受均等化服务。

1.3 残疾人保障中的机制创新与个体赋能

弥渡县残疾人联合会通过“公建民营”模式运营托养中心,开发智慧助残平台,为 74 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机构托养服务。报道中,托养对象佩戴智慧手环、使用语音控制设备的细节,展现科技如何帮助残疾人突破生活障碍。同时,媒体关注政策落地细节,如残疾人证办理实现“跨省通办”“网上办”“一网通办”,2024年打通“高效办成一件事”信息壁垒,将补贴申领、社保补助等事项纳入统一平台,体现服务流程优化对个体尊严的维护。

在康复服务领域,弥渡县投入 36.7 万元为 323 名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邀请省级专家提供调试服务;投入 24 万元与县医院合作完成 300 例白内障手术。报道通过记录残疾儿童在省州定点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的过程,展现“应助尽助”政策如何改变个体命运。例如,肢体矫治手术让 2 名成年残疾人重新站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 26943 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重获生活希望的家庭故事。

2 基层民生报道的边界:弱势群体保护的伦理实践

2.1 隐私保护:化名与图像处理的伦理规范

在涉及孤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需严格遵循隐私保护原则。例如,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检察院在司法救助报道中,对未成年人奴某某使用化名,并隐去其面部特征;在直饮水机公益诉讼报道中,仅以“西山农牧场居民张小兰”代指受访者,避免泄露个人信息。这种处理方式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防止弱势群体因报道遭受二次伤害。

图像处理方面,媒体在报道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时,多采用设备特写或背面镜头。例如,弥渡县为 1223 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轮椅、拐杖等器具的报道中,图片聚焦辅助器具本身而非使用者面部,尊重个体隐私的同时传递服务成效。

2.2 话语平衡:避免标签化与刻板印象

基层民生报道需警惕将弱势群体“符号化”。例如,在报道残疾人就业时,避免使用“残疾人劳动者”等标签化表述,转而强调其职业身份。弥渡县举办残疾人招聘会的报道中,媒体聚焦企业提供岗位类型、技能培训内容等实质信息,弱化残疾属性,突出个体能力与社会价值。

在法治报道领域,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检察院在讨薪案例报道中,未过度渲染劳动者弱势地位,而是通过“60 万元欠薪追回”“春节前结清款项”等事实呈现司法干预成效。这种平衡报道避免消费弱势群体困境,维护报道客观性。

2.3 知情同意:报道参与的自愿原则

涉及弱势群体的采访需遵循自愿原则。例如,范县陆集乡网格员代办低保申请的报道中,记者事先征得村民吴庆九同意,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原以为得跑断腿,没想到网格员帮着全办了。”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内容真实性,又尊重受访者意愿。

在医疗报道领域,弥渡县“云胶片”系统上线报道中,媒体通过患者扫码获取影像资料的细节,间接呈现技术便利性,而非直接采访患者使用体验。这种“隐性叙事”手法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完成信息传递,体现报道边界的灵活把握。

3 温度与边界的协同:民生报道的实践路径

3.1 从个体叙事到系统呈现的报道逻辑

基层民生报道需兼顾微观温度与宏观价值。例如,弥渡县养老服务报道中,媒体既记录张德芬老人跌倒救助的个体故事,又分析“332”模式如何覆盖全县老年人;在医疗改革报道中,既呈现石映芬患者就医体验,又解读医共体建设对县域医疗资源的重构。这种“点面结合”的叙事方式,使报道兼具人文温度与政策深度。

3.2 多源验证与伦理审查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报道边界清晰,媒体需建立多源验证机制。例如,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检察院在食药安全报道中,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核查直饮水机检测报告,避免单一信源导致的报道偏差;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报道中,通过智慧平台数据交叉验证服务覆盖范围,确保信息准确性。

同时,媒体应设立伦理审查环节,对涉及弱势群体的报道进行风险评估。例如,范县网格治理报道中,记者在采访前制定隐私保护方案,明确哪些信息需化名处理、哪些场景需避免拍摄,从源头规避伦理风险。

3.3 媒体与治理主体的协同传播

基层民生报道的温度传递需依托治理主体的服务创新。例如,韶山市人大社会委通过“湖南智慧人大”平台收集民意,媒体报道聚焦平台如何打破履职时空限制,实现“民情直通”;弥渡县残疾人联合会开发智慧助残平台,媒体通过记录网格员使用平台为残疾人代购药品的场景,展现技术如何赋能基层服务。这种“治理创新+媒体传播”的协同模式,使民生报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结语

基层民生报道的温度与边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弥渡县在养老、医疗、残疾人保障等领域的实践表明,媒体通过聚焦个体故事、呈现系统变革,既能传递社会温暖,又能坚守伦理底线。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检察院法治护航民生、范县“党建+网格”治理等案例进一步证明,当报道扎根于真实服务场景、遵循隐私保护原则、建立多源验证机制时,民生新闻便能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信任桥梁。这种报道范式不仅提升媒体公信力,更推动社会治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J]. 杨超.新闻传播,2018(17)

[2]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基层意识[J]. 杨猛.新闻传播,2017(02)

[3] 提高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的业务素质[J]. 李国健.西部广播电视,2015(24)